"明明抓了好中药,怎么熬出来跟刷锅水似的?"其实她遇到的问题,正是大多数朋友在煎药时都会踩的坑,今天咱就掰开揉碎讲讲,到底该怎么正确煎熬中药,让您花大价钱买的药材不白费。
煎药前的准备工作(这些细节决定药效) 很多年轻人买完中药就直接扔锅里煮,这其实大错特错,老行家都知道,煎药前要先当"侦探"——仔细检查药材,虫草、人参这类贵重药材要单独包;车前子、旋覆花这些带毛刺的,得装进无纺布袋;最关键的是要对着处方单核对药材,去年我就见过把"炒白术"当成"生白术"泡水的糊涂事。
选锅大有讲究(别让铁锈毁了你的药) 您可别小看煎药的锅,这可是门大学问,记得上个月张大爷用高压锅煎药,结果炸得厨房到处都是药渣,最保险的是砂锅或搪瓷锅,实在没有不锈钢锅也能凑合,千万别碰铁锅铝锅,当年我奶奶就用铁锅煎过补血药,结果喝出满嘴金属味,药效全无。
浸泡药材的玄机(时间水温都有讲究) 很多人跳过浸泡直接煎,这就像用开水泡泡面却不焖一样,正确做法是用常温水没过药材2-3厘米,根茎类多的要泡1小时,花草类半小时就够了,夏天温度高要放冰箱,不然药材会变质,有次邻居学电视里用热水泡阿胶,结果熬出半锅胶疙瘩,白白浪费了好药材。
火候把控的学问(文武火不是随便说说) 煎药最考验耐心,急性子最容易出错,第一遍煎药要大火烧开后转小火,保持"蟹眼沸"状态——就是水面冒小气泡,像螃蟹吐泡泡那样,滋补类药物要文火慢炖,治感冒的解表药反而要猛火快煎,有次看小年轻煎桂枝汤,全程大火把薄荷都熬没了味道,这哪还能发汗啊?
特殊药材的特殊待遇(这些宝贝要另眼相待) 有些药材就像班级里的特殊生,需要特别照顾,先煎的石膏、牡蛎要单独煮40分钟;后下的薄荷、砂仁只要临出锅前5分钟放进去;烊化的阿胶得用黄酒隔水炖,最有意思的是"另煎兑服"的人参,当年我爷爷总偷偷把人参汁藏在锡壶里,生怕被我们小孩当糖水喝了。
煎药时间的黄金法则(多一分钟都伤药) 头煎和二煎的时间要掐准表,一般头煎煮沸后20-30分钟,二煎15-20分钟,解表药时间短,补益药时间长,有次给坐月子的嫂子煎生化汤,多熬了10分钟,结果药汁浓得像墨汁,喝得她直皱眉,记住药罐要盖盖子,但别捂得太严实,要让药气能透出去。
药渣里的隐藏福利(这些妙用90%的人不知道) 别急着倒药渣!热敷膝盖的草乌渣能再利用,治疗湿疹的黄柏渣可以煮水洗澡,去年我家猫偷吃了晾着的药渣,结果拉了三天肚子,后来才知道里面掺了芒硝,不过正经说,晒干的药渣做香囊倒是真能驱蚊,比超市买的还管用。
现代厨房的煎药指南(上班族的救命方案) 知道现在年轻人忙,教您个懒人法:自动煎药壶确实方便,但要注意定时功能别当甩手掌柜,某宝买的折叠硅胶袋超实用,装好药材往保温杯一塞,接水煮就行,不过最保险的还是原始方法,毕竟机器控温不如人精细,上次见人用电磁炉煎药,结果温控失灵把茯苓熬糊了。
季节变化的影响(冬夏煎药大不同) 三伏天煎药要加防腐剂吗?其实勤快点每天现煎最好,冬天药材不容易坏,但要注意温水浸泡别用热水,梅雨季节最麻烦,上周我煎的陈皮放着没及时收,表面都长毛了,北方暖气房煎药要盖湿布,不然药汁蒸发太快。
最后的忠告(这些错误千万别犯) 千万千万别用微波炉!隔壁单元王教授图省事微波加热,结果药罐炸裂,煎药时别频繁揭盖子,蒸汽跑了影响药效,最重要的是忌用自来水!早年水质硬的时候,煎出的药渣都是水垢,现在都用纯净水,实在不行凉白开也行。
说到底,煎药就像伺候祖宗,急不得躁不得,我见过凌晨三点起来煎头遍药的老太太,也见过把煎药时间表贴满冰箱的年轻人,这看似麻烦的工序里,藏着咱们老祖宗的智慧,下次煎药前,不妨泡杯茶静静看着药材在锅里翻滚,那袅袅升起的药香里,说不定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