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去中药店抓药,发现柜台角落的小茴香标价比大米还贵,我摸着口袋里的钢镚陷入沉思——这黑褐色的小种子,不就是家炖牛肉时丢进锅里的调料吗?怎么摇身一变成了中药材?更让我纳闷的是,中药店卖得这么贵,咱普通人能不能自己种点应急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专门请教了经营中药店三十年的王掌柜,老爷子一边用戥子称着当归,一边跟我唠起了门道:"小茴香本来就是药食同源的好物,咱们老百姓在阳台种几盆,既能当调料又能备不时之需,关键还能省下买中药的钱。"
【一、小茴香的"双重身份"】 要说这小茴香,可真是个宝藏选手,菜市场里它叫"谷香",是炖肉煮鱼的去腥神器;中药店唤作"莳萝",能暖胃散寒治腹痛,别看都是同个东西,身价却差着好几倍,其实仔细瞧瞧,药房里的小茴香不过是晒得更干、杂质更少罢了。
去年我家阳台就试过种小茴香,清明前后撒的种子,到霜降时收了大半罐头瓶,平时包饺子捏几粒,感冒受凉时用文火炒焦泡茶,连着三年没再买过药房的小包装,不过要想种好,可得摸清它的脾气。
【二、阳台种茴香的"三大法宝"】
-
花盆里的"风水局" 别小看这细竹节似的植株,对土壤可挑剔着呢,最好用腐叶土掺三分河沙,再拌上些蛋壳粉补钙,我试过用纯营养土,结果苗儿黄得像病号,加了勺中药渣堆肥立马精神抖擞。
-
晒太阳的"小心机" 春播时要挑个晴日头,把种子用温水泡胀再埋进土里,每天转着花盆追光,保证每日六小时日照,等到梅雨季节,记得挪到屋檐下避雨,否则潮湿闷热准招白粉病。
-
收割的"时间艺术" 当穗子泛黄时别急着剪,清晨露水未干时摘顶穗,留下半截茎秆还能再发侧枝,我用旧月饼盒改造的种子收集器,每年能存出次年春播的量。
【三、从阳台到药房的"进阶之路"】 自己种的小茴香想达到药用标准,这几个窍门得记牢: • 采收要等霜降后,叶子转黄时连根挖出 • 阴干时铺报纸要勤翻面,防霉变 • 储存用玻璃罐加食品干燥剂,放阴凉处
有次邻居赵姐腰痛复发,我送了把自家种的茴香,她按古方炒热敷命门穴,三天就能直起腰,后来她专门来学种植,现在社区活动室窗台上排满了"药膳两用"的小绿植。
【四、种植路上的"坑"与"桥"】 新手最易踩的雷区莫过于播种密度,刚种那年我图省事撒得太密,结果苗细如线,后来改用冰格分株法,每个格子播三粒,出苗后留壮去弱,这才有了后来的丰收。
虫害倒是不用太担心,偶尔出现的蚜虫用大蒜水喷施就见效,倒是麻雀爱啄嫩芽,我现在花盆上都罩着旧纱窗改的防护网。
【五、阳台药园的"意外收获"】 种着种着才发现,这小茴香简直是社交货币,楼上张奶奶拿它泡药酒,楼下刘叔用来腌咸菜,连物业都知道我家有"百草园",去年中秋,业主群里还组织了认养活动,二十来户人家的窗台连成了空中药田。
现在每次经过中药店,我都会多看两眼标价牌,想着阳台上那些正在抽穗的绿苗,还有抽屉里装着自制茴香茶的玻璃罐,突然觉得古人说的"自给自足"真不是虚话,或许哪天药房缺货时,我的阳台小药圃真能解个燃眉之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