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药材种植,政策红利下的收益风口

一归堂 2025-05-05 科普健康 1610 0
A⁺AA⁻

老张头蹲在自家田埂上抽烟,看着地里新冒芽的黄芩苗发愁,去年隔壁村种药材的王二愣子靠卖金银花赚了辆小货车,可自己跟着种的板蓝根却烂市了,这中药材种植啊,真像村里人说的"赌庄稼",不过2014年这阵风,吹得老张头心里又痒痒起来......

政策春风吹满山 2014年开春,央视新闻里反复播报的《中医药法》立法进程,让老张头这样的药农竖起了耳朵,国家要投30亿扶持中药材种植基地,咱省里也搞了个"中药振兴计划",最实在的是县里新政策:连片种植50亩以上的,每亩补800块,农机购置再报30%,老李家趁势流转了后山100亩荒地,光补贴就落了近10万。

市场行情藏玄机 村口收购站的老刘最近常念叨:"三七价比黄金,党参跌成白菜",这话不假,214年中药材市场像坐过山车,云南文山的三七从年初600元/公斤飙到年底800元,而安徽亳州市场上的丹皮却从35元跌到28元,老张头专门跑了趟安国药材市场,发现个怪现象:家种药材普遍跌价,但野生品种比如重楼、白芨,价格却疯涨,特别是城里人追捧的养生药材,像枸杞、决明子,收购商抢着收。

地里学问不简单 种药材可不是撒把种子就完事,老张头跟着农技站的技术员学了整半年:种黄芩得选向阳坡地,砂壤土最相宜;白芍要深翻60厘米,不然根形歪歪扭扭卖不上价,更讲究的是采收时辰,亳州老师傅传授的诀窍:当归霜降后叶子发黄时挖,药效成分最高;金银花要清晨带露水摘,晒干才够香,村里合作社还搞了"测土配方",根据土壤缺啥补啥,比过去盲目撒化肥强多了。

天灾人祸要提防 五月那场冰雹,把老王家的黄芪苗砸得七零八落,这年头种药材,光靠勤劳不行,还得懂避险,有经验的药农都买"天气险",保费虽然贵点,但遇上极端天气能挽回本钱,更闹心的是市场风险,前年全县一窝蜂种川芎,结果烂市时5毛钱一斤都没人要,现在大家都学精了,要么跟药企签保底收购协议,要么种些稀缺品种,老张头今年试种了5亩重楼,虽说生长周期长,但收购商早就预定了。

新农人玩转老行当 村里出去打工的小年轻回来了几个,带着手机搞"云种植",他们在淘宝开直播,带着网友看药材生长全过程,老张头的黄芩地成了"网红打卡点",清明时节居然有城里游客来体验采药,更绝的是大学生村官小陈,搞了个"药材溯源系统",给每块地装二维码,买家扫码就能看见施肥打药记录,这种"会说话的药材"特别受药店欢迎,每公斤能多卖2块钱。

未来趋势早布局 眼瞅着2014年秋收,老张头算完账本乐开了花:黄芩亩产200公斤,收购价18元/公斤,加上补贴,纯利比种玉米翻三倍,不过他更看好明年形势,国家要在贫困地区建50个"定制药园",订单农业成了新趋势,听说县里要引进中药材加工厂,以后不用大老远卖原料,直接做成饮片、提取物,附加值能翻几倍,就连村里废弃的小学校舍,都被外地老板租去种铁皮石斛,说是搞"道地药材研学基地"。

夕阳西下,老张头踩着三轮车往家运收获的黄芩,远处山头上,无人机正在给连片的药材地喷洒生物农药,这个曾经靠天吃饭的行当,如今沾着政策的光、牵着市场的脉、借着科技的翼,正变得越发有奔头,就像农技站墙上刷的新标语:"种好草药也能发家,看准趋势更能致富"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