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德庆老街的活古董,这家中药铺熬出了三代人的光阴

一归堂 2025-05-05 科普健康 1609 0
A⁺AA⁻

在德庆县青石铺就的骑楼老街深处,有家挂着褪色木匾的中药铺,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斜照在"杏林春堂"四个鎏金大字上时,七十岁的陈伯总会准时推开厚重的杉木门,这位头发花白的老掌柜不知道的是,他随手擦拭的紫铜药碾,已经碾过了整整一百二十年的草木清香。

光绪年间的药香穿越百年

"这铺子比我太爷爷还老呢!"街坊阿婆总爱对年轻客人们唠叨,据县志记载,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陈氏先祖挑着樟木药箱从佛山南下,在德庆码头旁支起竹棚药档,那时的德庆还是水运枢纽,往来货船带来的潮湿瘴气,让陈家祛湿解毒的药方声名远扬。

如今走进店里,抓药的铜秤砣还带着晚清匠人的指纹,多宝格里的犀角罐、玳瑁灯罩落满时光的包浆,最显眼的是墙上泛黄的《本草纲目》手抄本,书页间夹着民国时期的药价清单,当归每斤银元三角,党参要八钱银子。

炮制手艺里的祖传密码

每天寅时,后院就飘起硫磺熏蒸药材的轻烟,陈伯的儿子陈文亮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却总说"学一辈子也赶不上老爷子",只见他赤脚踩着青砖地,手持竹匾熟练地将枳实、陈皮来回翻晒,动作像跳着某种古老的祭祀舞蹈。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这话在陈家不是口号,前年有位港商想高价收购他们的古法炼蜜技术,陈伯却摆摆手:"蜂蜜要取端午前后的荔枝蜜,文火熬到滴水成珠,这些讲究机器哪懂?"如今店里还保留着猪胆套黄连的绝活,用新鲜猪胆包裹药材自然风干,这种费时费力的工艺在别处早已绝迹。

药柜里的人情账本

老药柜第三层抽屉里,藏着本牛皮封面的"功德簿",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张家阿婆赊药三副,王师傅摔伤赠三七粉,李老师孙女高烧欠羚羊角钱......这些歪歪扭扭的字迹,记录着四代人"先治病再收钱"的默契。

去年台风天,隔壁杂货铺的阿强冒雨送来急咳的孩子,陈伯二话不说抓起药戥子,配好蛇胆川贝液塞给阿强:"记我账上!"这样的暖心事在老街口口相传,让"杏林春"成了街坊们心照不宣的"家庭药箱"。

老字号的新潮突围战

面对满大街的连锁药房,陈文亮儿子陈浩宇决定玩点新花样,他在抖音开设"中药朋克"账号,穿着汉服演示古法制药,没想到第一条"当归泡脚丸自制"视频就涨粉十万,现在店里添了代煎真空包、草本驱蚊包,甚至开发出陈皮洛神花茶这样的网红饮品。

最让老辈人惊喜的是,清明时节推出的"二十四节气膏方",把传统膏滋装进国风礼盒,引得广州深圳的年轻人开车跨城来打卡,陈浩宇偷偷告诉笔者:"上个月光膏方就卖了两百多盒,比我爸半年抓药量都多!"

巷弄深处的文化灯塔

每个周末下午,药铺二楼会传出琅琅书声,这是陈家坚持十年的"中医小学堂",街坊孩子们在这里认穴位、辨百草,去年重阳节,八十岁的陈伯还颤巍巍地给孩子们讲《神农尝百草》,手里攥着自己采的野菊花。

更让人感动的是,每逢高考前夕,总有人专程来求"益智安神茶",有位考上中山大学的女生每年都回来谢恩,她说当年就是喝了这里的酸枣仁汤,才能在考场上稳住心神。

夕阳西下时,陈浩宇会把父亲亲手写的"仁心仁术"匾额仔细擦拭,这块见证过三个世纪沧桑的木头,如今成了连接古今的纽带,当街对面新开的连锁药房响起电子叫号声时,这里依然保持着用毛笔写药签的传统——或许正是这种笨拙的坚守,让百年药香得以穿透时光,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留下一方温暖的角落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