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树皮和甘菊到底算不算中药啊?"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暗藏玄机,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透它,毕竟搞清楚这些知识,可是关系到咱们养生不踩坑的关键!
白树皮的身世之谜 要说白树皮,先得搞清楚这到底是啥树的皮,市面上叫白树皮的东西可不少,最常见的其实是白桦树的表皮,东北老林子里的白桦树,每年春天剥下来的树皮,晒干后就会呈现出那种特有的米白色,摸起来还带着细密的横向纹路。
不过您可别以为所有白色的树皮都能入药,中医典籍里明确记载的,只有特定种类的树皮才能算药材,本草纲目》里提到的"桦木皮",说的就是白桦树的外层树皮,李时珍老爷子特意注明它能清热利湿,治黄疸和腹泻,但现在药店里卖的中药饮片,基本看不到纯白桦皮的身影——为啥呢?因为现在临床上有更安全有效的替代药材。
倒是有些民间偏方还在用白桦皮煮水泡脚治脚气,或者熬汤缓解关节痛,但要我说啊,这顶多算民间土方,跟正儿八经的中药配方还是两码事,就像艾草能进药典,但路边随便摘的野蒿子可不一定行,道理是一样的。
甘菊的双面身份 说到甘菊,这里头的水更深,咱们常喝的杭白菊、贡菊都是菊花家族的,但严格来说人家学名是"Chrysanthemum",和洋甘菊根本不是一家人,药房里正经入药的菊花,那都是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的中药材,药典里有明确炮制规范。
但您要是在超市买盒洋甘菊茶,包装上印着"舒缓助眠",这就不是中药范畴了,这种原产欧洲的罗马洋甘菊(German Chamomile),在国内更多算是新资源食品,就像玫瑰花茶不算中药一样,虽然都含挥发油,但归经功效完全没写入药典。
最有意思的是药店里的"野菊花"和超市里的"洋甘菊"经常混淆,前者是正儿八经的清热解毒药,后者却是当保健品卖的,去年我就见过阿姨把洋甘菊茶当中药给感冒孙子喝,结果耽误了病情,所以说认清身份特别重要,千万别把饮料当药吃。
中药界的"身份证"制度 说到底,判断是不是中药,关键看有没有拿到官方认证,国家药典委员会每隔五年更新的《中国药典》,就相当于中药的户口本,拿最新2020版来说,里面收载的中药材每个都有专属编号,从基源鉴定到炮制方法都写得明明白白。
像白桦皮虽然古代用过,但最新版药典已经把它移出来了,反而是它的亲戚紫椴树皮,经过规范炮制后成了正式药材,这说明啥?中药也在与时俱进,淘汰不安全的用法,保留确有疗效的品种。
反观那些网红养生品,很多都游走在灰色地带,比如某宝上热销的"白桦茸",听着像中药吧?实际上人家是灵芝科的真菌,根本连植物都不是,还有号称"甘菊精油"的产品,成分表前几位全是化学合成物质,这哪是传统中药的制剂?
别让养生变伤身 前两天邻居张姐跟我吐槽,说在网上买了"中药美白面膜",里头加了白树皮粉和甘菊提取物,结果敷完脸发红,我一看成分表乐了——白桦树皮提取液排第15位,洋甘菊精油还不到1%的含量,剩下的全是酒精和防腐剂,这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嘛!
所以说咱们普通人养生,千万要擦亮眼,认准OTC标志的中成药,或者去正规中医院开方子,那些打着"古法炮制"旗号的网红产品,看看热闹就得了,真要治病还得听大夫的。
终极判定时刻 说了这么多,该下结论了:目前国家药典里,白桦树皮已经不是法定中药材,甘菊(指洋甘菊)也不在中药名录里,但古人确实用过白桦皮治病,洋甘菊在欧洲也被当作草药,所以准确说法应该是——它们曾经在某些地区被当作民间草药使用,但按现行国家标准,不算正式中药。
不过话说回来,这俩东西作为食材倒是挺安全,白桦树汁在俄罗斯就是普通饮料,洋甘菊茶在欧洲相当于凉茶,关键是要摆正位置,该泡茶泡茶,该看病看病,别混为一谈就行。
最后提醒各位看官:遇到宣称"祖传秘方"的三无产品,一定要多个心眼,真正的中药都有国药准字,医生开的处方也会注明剂量,养生保健可以多元化,但治病还得相信科学医学,毕竟咱们的老祖宗早就说过:"是药三分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