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刷屏了——某知名药企正式宣布收购百年老字号"厚朴中药",这桩价值数十亿的并购案瞬间引爆行业热议,作为深耕中医药领域的老炮儿,今天我就来扒一扒这背后的门道,看看这场"联姻"到底藏着多少玄机。
百年招牌易主,老药铺的新剧本
厚朴中药的名号在中药圈可是响当当的存在,前店后厂的模式在南方城市延续了三代人,他们家的阿胶糕、人参片是很多老街坊逢年过节必囤的伴手礼,但最近几年明显感觉店里冷清了,年轻人更爱网购保健品,传统药铺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厉害。
这次被上市药企收入囊中,倒让我想起十年前同仁堂的资本运作,不同的是,这次收购方玩的是"老牌新生"的套路,据内部消息,新东家打算保留"厚朴"的招牌,但要把生产线搬到现代化制药基地,这招既保住了老字号的情怀,又解决了GMP认证的难题。
资本为何盯上中药老字号
别看现在药店遍地开花,真正掌握古法炮制技艺的师傅可不多,厚朴中药的镇店之宝"九蒸九晒熟地黄",光是腌制工艺就要耗时200多天,这种慢功夫正是工业流水线替代不了的,收购方看中的,正是这些快要失传的"绝活"。
更关键的是政策东风,这两年国家连发中医药振兴政策,从医保目录扩容到经典名方开发,风向标已经很明显,资本嗅觉总是最灵敏的,抢先收编有底蕴的中药企业,等于手握进入万亿级市场的通行证。
老手艺遇上新玩法
听说收购谈判桌上,双方最较劲的不是价格,而是"炮制标准",老派坚持"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祖训,新派要搞标准化生产流程,最后达成的方案挺折中:核心产品保持手工制作,常规品类引入智能化设备,这种妥协恰恰反映了传统中医药转型的阵痛。
有个细节值得玩味,收购方特别组建了"非遗传承人小组",把厚朴的几位老师傅聘为技术顾问,这步棋高明啊!既避免了技艺断层,又给品牌镀了层"匠心"金箔,现在年轻人不就吃这套么?
药店柜台要变网红打卡地?
最让我意外的是新东家的终端布局,他们打算把厚朴的老门店改造成"中医药体验馆",现场展示膏方熬制、针灸推拿,还能定制养生茶包,这哪是卖药?分明是打造文化IP!据说还要请网红直播古法制药过程,老一辈嗤之以鼻的"花架子",说不定真能抓住Z世代的钱包。
不过也有行内人提醒,资本介入容易改变药材质控标准,以前厚朴进货只认道地药材,现在要平衡成本和利润,会不会出现"偷斤减两"的情况?这点确实需要监管部门盯紧。
行业洗牌加速,小药铺怎么活
这次并购就像推倒多米诺的第一块骨牌,据我了解,已经有多家风投在接触地方中药企业,对于个体药铺来说,要么抱大腿求生,要么走差异化路线,比如专攻疑难杂症的"坐堂医"模式,或者转型做社区健康管理,总好过在价格战里死撑。
站在消费者角度,倒可能迎来一波福利,资本注入往往带来产能提升,加上老字号的品控背书,以后买黄芪、当归这些家常药材,或许能告别"好坏全凭运气"的尴尬,前提是别为了冲销量牺牲品质。
这场收购大戏才刚拉开序幕,对厚朴中药而言,换个活法未必是坏事;或是传统与现代碰撞的转折点,只是希望在资本浪潮中,那些承载着千年智慧的药匣子、药杵子,别成了博物馆里的展品,毕竟我们守护的不只是生意,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