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抓中药时发现药方上写着"炙甘草",好奇问我:"这烤过的甘草和没烤过的有啥区别?"其实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中药里"炙"与"不炙"的门道。
先说个大家熟悉的例子——甘草,药店柜台里躺着的生甘草片黄白白的,闻着有股淡淡的甜味,要是碰上老中医开方子写"炙甘草",抓药师傅就会从旁边罐子里舀出深琥珀色的蜜炙甘草,您可别小看这一层蜜汁,这里面学问大着呢!
所谓"炙",就是拿药材在锅里像炒菜似的翻弄,不过不是加油盐,而是加各种液体辅料,最常见的要数蜜炙,像黄芪、枇杷叶这些药,经过蜂蜜洗礼后性格就温和多了,想象下蜂蜜润肺的效果叠加药材本身的作用,简直就是给猛药穿了件棉袄。
再说说为啥要搞这套"烧烤"流程,有些药材生的时候太彪悍,比如生大黄,那泻肚子的劲头能把人折腾坏,用黄酒炙过后,就像给烈马套上缰绳,药性顺着酒劲往关节跑,专治跌打损伤,还有半夏这味毒蘑菇,生用能麻嘴,生姜汁炙过就成了止呕圣品。
不过也不是所有药都适合火上烤烤,像薄荷这种挥发油多的药材,高温一烘香气跑光光,所以药房里永远摆着青翠的薄荷叶,菊花、金银花这些花类药材也是同理,晒干就行,万万不可妄自炙烤。
说到药效变化,最典型的当属地黄家族,生地黄凉血止血,看着黑糊糊的;用黄酒九蒸九晒变成熟地黄,立马变身补血暖身的小太阳,这就好比同一块布料,染成黑色做礼服,染成红色变旗袍,各有各的妙处。
老祖宗传下来的炮制秘诀里,火候掌握特别讲究,炙款冬花要文火慢焙,让蜜汁渗进每根绒毛;炙乳香则要快锅快翻,防止树脂粘锅,就连用的铁锅都有讲究,有些贵重药材必须用铜锅,免得金属离子搞破坏。
现在有些养生达人喜欢在家DIY炙药,这里要敲警钟,就拿炙杏仁来说,温度不够可能残留苦杏仁苷,吃多了会中毒;火力过猛又会把油脂烤焦,反而生成有害物质,所以除非师承名医,建议还是老老实实买炮制好的药材。
辨别生熟药材也有窍门,生白芍偏青涩,揉断面能看到淡粉色芯;酒白芍经过黄酒浸润,表面泛着油亮的光泽,尝起来生白芍酸得龇牙,炙过后酸味裹着酒香,对肠胃刺激小多了。
最后提醒各位,医生开方时写"炙"或"生"都是有讲究的,比如治疗便秘开生大黄,要是写成炙大黄,可能就是要化解瘀血而非通便,所以抓药时千万看清楚,别把生牡蛎当煅牡蛎煮汤喝,那口感绝对能酸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