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蒙山的褶皱里,藏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致富密码,前些年还在外地打工的王大哥,如今靠种黄芩在县城买了房。"以前觉得药材是云南四川的特产,哪知道咱家门口的山坡就是聚宝盆?"他蹲在自家药田边,随手拔起一株根系发达的黄芩苗,泥土顺着指缝簌簌落下。
要说临沂种中药,那可是祖上传下来的本事,蒙阴县的张大爷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进山采药,认得上百种草药。"野山参、黄精、连翘,那时候都是野生的。"他指着村头新修的中药材交易市场,"现在政府给补贴,企业包收购,连城里人都来承包山头种药材。"
沂蒙山区的地形像把太师椅,七成山地配上沙壤土,昼夜温差能憋出糖分,农科所的老赵掰着手指头算账:"黄芪喜阳,金银花耐旱,丹参得排水好,咱这坡地简直就是天然药圃。"去年他们培育的"蒙香1号"薄荷,精油含量比外地高30%,订单排到三年后。
最近三年,临沂中药材种植面积像雨后春笋,李家石屋村把荒了二十年的梯田改成芍药基地,清明时节漫山紫花开得像幅水墨画,村支书老李掏出手机展示:"瞧见没?这都是来写生的网红,顺手就下单买药材。"他们注册了"沂蒙药谷"商标,加工车间里,切片机正把地黄切成均匀的月牙片。
不过种药材可不是撒把种子就完事,平邑县有个"老药农"微信群,三百多人天天交流心得。"重楼怕积水得做高垄""防风播种前要搓掉绒毛",新手小陈跟着学了半年,现在也能分辨霜霉病和炭疽病,最让他惊喜的是,县里请来的农大教授带着无人机来测墒情,"连土壤里的微量元素都给分析透了"。
真正让药农吃下定心丸的,是产业链条的完善,在兰陵中药材产业园,烘干机轰隆隆响着,真空包装的中药饮片码成小山,做电商的小王媳妇对着镜头直播:"家人们看这个三七,咱们现挖现发......"快递车每天往机场送三趟货,冷链箱里装着带泥的新鲜根茎。
眼下临沂正琢磨着升级玩法,莒南建起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收集了200多种珍稀品种,临沭县跟药企合作搞"定制药田",按克重达标率付钱,最绝的是沂水县,把中药材种进旅游线路,游客既能采艾草做香囊,又能在百草园里认养药苗。
站在蒙山主峰俯瞰,层层梯田像绿色波浪,十年前外出打工的青壮年,现在开着小货车往山下运药箱,王大哥说的那句"守着宝山饿肚子"的玩笑话,早已变成茶叶店里的谈资,当中药提取物出口额突破十亿那天,整个沂蒙山都在药香里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