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中药房抓药时闹了个笑话——我指着柜台里乌漆嘛黑的药材问师傅:"这是元参吗?"老师傅愣了下突然笑出声:"小伙子,这叫玄参!你老师说的'元参'其实是古时候的叫法......"没想到这味黑乎乎的中药居然藏着这么多秘密代号,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这味神药的"改名史"。
从"玄"到"元":古人取名的哲学密码
别看现在药店都写着"玄参",其实它最早可是正儿八经叫"元参"的。《本草纲目》里李时珍写得明白:"其根玄色,犹似人参之形,故名玄参",这里的"玄"可不是现在的玄幻小说那个玄,而是《易经》里"玄之又玄"的玄,指深黑色,就像古代读书人把朝廷称为"紫禁城",这味黑如墨汁的药材也被尊称为"玄参"。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为避康熙皇帝名讳(玄烨),才改称"元参",这种文字狱式的改名在中药界很常见,比如山药原名"薯蓣"也是因为避讳改成现在的名字,不过现在规范名称又改回"玄参",倒是民间还留着"元参"这个旧称在使用。
那些年错过的别名:每个名字都是部医学史
除了"玄参"和"元参",这味药还有好几个鲜为人知的小名,北方老中医常叫它"黑参",确实泡制后的玄参黑得发亮,像极了晒干的海参,江南地区则流传着"重台"的雅称,源自《吴普本草》记载的"根多重台",形容它层层叠叠的根须。
最有意思的当属"野脂麻"这个土名,据说是因为新鲜玄参断面会渗出油黑色的汁液,看着像芝麻却又带着野性,这些接地气的别名,活脱脱就是古代医疗实践的活化石,每个称呼都记录着不同地域的用药智慧。
千年药王的真面目:从根茎到良药的蜕变
别看玄参现在黑不溜秋的,刚挖出来时可是白嫩的块根,每年立冬后,浙江磐安的老药农就会趁着露水未干抢收玄参,这时候的根茎饱满多汁,经过九蒸九晒的古法炮制,才会逐渐变成乌玉般的药材,这个过程大有讲究,《雷公炮炙论》就强调:"凡采得,须用蒲草重重相隔,入甑内蒸两伏时,晒干"。
老辈人常说玄参是"滋阴降火第一参",特别适合现代人熬夜上火、咽喉肿痛的情况,去年邻居家小孩高考前急火攻心,声音嘶哑,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玄参配麦冬,三天就见效,不过这味药性寒,脾胃虚寒的人要慎用,就像冰镇西瓜不是人人都能消受的。
厨房里的中药:玄参的食补妙用
别以为中药只能煎汤喝,玄参在食疗界也是隐藏高手,江浙一带流传着玄参炖猪腰的偏方,处理干净的猪腰切花刀,塞入玄参片慢炖,对长期熬夜的上班族特别滋补,我自己试过用玄参搭配雪梨川贝炖糖水,润喉效果比冰糖炖梨更持久。
最近还发现个新吃法:把玄参打成粉掺在面包里,30克面粉配5克玄参粉,加点枸杞点缀,烤出来的面包带着淡淡的草木香,连我家挑食的娃都多吃了半块,不过初次尝试最好从3克开始,毕竟每个人体质不同。
真假玄参辨别手册:记住这三个窍门
市面上常有劣质玄参冒充,掌握这几个鉴别点就能避开坑,正宗道地玄参产自浙江磐安,根条粗壮像胡萝卜,断面乌黑发亮不带杂色,闻起来有股独特的焦糖香,尝起来虽然苦但回味带甘,要是遇到颜色发灰、气味刺鼻的,十有八九是硫磺熏过的次品。
老药师教了我个土方法:拿几片玄参放嘴里嚼,真正好的会越嚼越甜,劣质的只会苦得舌尖发麻,就像分辨西湖龙井,好茶总是带着山间灵气,药材也是如此。
这味被改过多次名的中药,恰似见证中医发展的活标本,从宫廷秘方到百姓餐桌,从避讳改名到科学炮制,玄参的故事还在继续,下次看到中药房的黑玉般药材,不妨问问店员:"这是不是当年乾隆爷改名的那个元参?"或许又能引出一段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