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天气啊,闷得人喘不过气,身上总是黏糊糊的,很多朋友都说感觉身子沉、嘴巴苦、脸上冒油长痘,其实这些都是湿热在作怪,今天就跟大家唠唠老祖宗传下来的祛湿热妙方,几味常见的中药材就能让身体清爽起来。
先搞清楚啥是"湿热" 很多南方朋友深有体会,回南天时候墙面流水、被子发潮,这时候人特别容易犯困、胃口差、舌苔发黄,中医说的湿热就像梅雨季节缠在身上的湿毛巾,让人浑身不自在,最明显的表现是:
- 早上起床嗓子里有痰
- 小便发黄还有点烫
- 大便黏马桶冲不干净
- 腋下后背总出汗黏腻 要是中了三条以上,那你可得好好看看下面这些祛湿热的宝贝了。
五味中药界的"除湿机"
-
茯苓:厨房里的养生明星 这个白色块状药材简直是居家必备,煮粥炖汤放两片特别顺手,它不仅能把体内多余水分排出去,还能给脾胃加把劲,我同事天天喝茯苓陈皮水,原本浮肿的小腿明显瘦了一圈,注意别买硫磺熏过的,挑断面发白的才新鲜。
-
赤小豆:会变色的祛湿高手 可不是超市里那种红小豆哦!真正祛湿热的是细长扁扁的赤小豆,煮出来的汤偏暗红色,广东人最爱拿它煮糖水,加点土茯苓效果更好,有个小窍门:煮之前先泡三小时,看到水变浑浊就该倒掉换新水,这样杂质少。
-
薏苡仁:懒人祛湿神器 炒过的薏米泡水喝最方便,办公室一族抓一把开水焖着喝就行,不过体寒的朋友要少吃生薏米,改吃炒过的,我试过每天嚼20粒当零食,半个月后发现额头的小闭口全平了,神奇!
-
茵陈:野菜也是中药 清明前后路边采的野蒿子,其实是治湿热黄疸的良药,新鲜的茵陈煮鲫鱼汤特别鲜,每周喝两次,眼屎多、口臭这些问题改善超明显,晒干的茵陈泡茶记得用开水煮3分钟,不然有点涩嘴。
-
黄芩:上火人的救星 脸上爆痘、喉咙痛的时候,抓点黄芩片煮水喝准没错,这味药专治上焦湿热,像抽烟喝酒多的人特别适合,不过它性子有点寒,胃不好的可以搭配红枣一起煮。
厨房里的祛湿魔法 光吃药不行,还得会吃,给大家几个实操方案:
-
四神汤升级版 茯苓+芡实+山药+莲子,这四个搭在一起就是健脾祛湿的经典组合,我奶奶还会加两勺米粉做成糊,早晚各一碗,连吃两周整个人都轻快了。
-
苦瓜酿肉 把苦瓜切段挖空,塞满猪肉糜上锅蒸,苦瓜虽然苦,却是清热解暑的高手,配上生姜末能中和寒性,重点在蒸出的汤汁,拌饭超香!
-
冬瓜薏米排骨汤 记住冬瓜皮千万别扔,那才是利水的精华,排骨焯水后和带皮冬瓜、炒薏米一起炖,出锅前撒点胡椒粉,喝得全身发热,湿气跟着汗就排出来了。
生活小习惯胜过吃药
-
午睡别超过半小时 很多人越睡越昏沉,其实就是加重了湿气,设个闹钟小憩一会儿,比睡整个下午强。
-
袜子要晾透再穿 特别是梅雨季节,鞋柜里备点石灰包吸潮,穿过的鞋子一定要放在通风处,不然脚气找上门可难受了。
-
敲敲打打排毒法 每天睡前用空心掌拍打大腿内侧,从膝盖往腹股沟方向拍,这里正是脾经经过的地方,拍到微微发红,第二天上厕所都会通畅很多。
这些坑千万别踩 × 盲目喝凉茶降火 很多人上火就猛灌凉茶,结果越喝越拉肚子,其实凉茶多是寒性的,湿热没清完反而伤了脾胃。
× 过度依赖红豆薏米水 这俩确实祛湿,但只适合实证湿热,如果是熬夜导致的虚火,喝多了反而口干舌燥。
× 空调开16度睡觉 冷气吹得毛孔紧闭,汗排不出来全憋在里面,建议开26度左右,睡前泡脚发汗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最后教大家个自测方法:早上起床用力掐虎口位置,如果出现青紫色说明湿气重;如果很快恢复红润,恭喜你身体还不错,祛湿热是个持久战,关键要养成好习惯,毕竟咱们的身体才是最贴心的"除湿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