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帮朋友打理中药铺子,发现不少顾客买回去的补品总说"没效果",其实啊,不是药材不好,八成是拣选时漏了关键步骤,老话说"药材好,药效才灵",今天就带大家看看专业药房是怎么把关的。
看颜值更要辨真假 很多人以为挑药材就像买菜挑新鲜,其实大错特错,拿人参举例,芦头(根茎顶部)要短、皮要紧、纹要深,这种"丑萌"长相才是好货,前年有个大姐拿着雪白的当归来退货,说是发霉了,我一看就乐了——正宗岷当归晒干后表面就是黄棕色带灰,要是白得发亮反倒可能是硫磺熏过的。
闻味道比看包装靠谱 去年收过一批号称"野生"的石斛,包装盒印着深山老林的照片,结果一开罐,闻到股酸涩味——明显是喷了香水的假货,真正铁皮石斛掰断时有黏液,嚼着先苦后回甘,老师傅教我个诀窍:含一片西洋参片,真货会先凉后甜,假货只有死苦味。
摸手感能试出水分 前些天收到批党参,摸着软塌塌的,放秤盘里都能压出水印,这种含水量超标的药材,夏天准发霉,行家都会备块绢布,好的三七捏着硬实不粘手,茯苓块摸上去像干海绵才对,记得那次误收了潮牛膝,结果切片时黏成坨,只能当饲料卖了。
特殊部位藏着大学问 上个月帮亲戚鉴定藏红花,她非要把带着黄花柱头的"正品"挑出来,其实药用部分该是暗红色柱头,那些黄澄澄的花蕊反而是无效杂质,再比如鹿茸,懂行的都知道要选蜡圈少、茸毛细密的,那种光溜溜的多半是伪品。
储存讲究堪比养娃 别以为药材捡完就万事大吉,去年囤的陈皮忘了翻晒,结果长出绿毛,现在学聪明了,贵重药材分装在琥珀瓶里,底层铺石灰粉吸潮,像枸杞这种爱闹脾气的,得放在阴凉通风处,见光易变色,受潮就结块。
说个真实案例:邻居张叔常年喝药店现配的养生茶,总觉得效果不如我家熬的,后来发现他图省事直接抓整包药材,里面混着碎渣和灰尘,其实专业药房都有铜筛子,当归片要过2号筛,决明子得用4号筛,这样才能保证有效成分充分析出。
最后提醒各位,买药材别光看价格,前阵子某直播间9.9包邮的"野山参",泡水后浮着一层油花——典型的提取过的残次品,记住老药工的话:"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毕竟咱们吃的是治病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