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只看黄山景,采药只采黄山珍",这句在当地流传的老话道出了黄山的双面魅力,这座以奇松、怪石、云海闻名天下的名山,地底下还藏着个"百草园",跟着采药人的脚步转上一圈,你会发现岩石缝里、溪涧旁、云雾中,遍地都是老中医眼里的宝贝。
悬崖上的"软黄金"——石斛 清晨五点的黄山还在睡梦中,58岁的王师傅已经系着保险绳吊在绝壁边,他手里那丛贴着石头生长的铁皮石斛,可是价值千金的"仙草",这种只在海拔800米以上峭壁生长的兰科植物,胶质浓得像熬化的阿胶,泡水后能拉出黏黏的金丝,当地人炖老鸭时放几根,说是"滋阴补虚",城里来的游客抢着买晒干的石斛花泡茶。
云雾里的"仙草"——灵芝 排云亭后的松林里,树桩上总爱长些三层楼高的老灵芝,采药人老张说这叫"木灵芝",菌盖泛着云纹似的光泽,炖汤时整间屋子都飘着蕈香,最稀奇的是黄山独有的"云芝",薄如纸片贴在朽木上,懂行的人会收集起来泡酒,据说对调理呼吸特别灵验,不过现在景区见到成簇的灵芝千万别摘,八成是人工培育的观赏株。
溪涧边的"还魂草"——七叶一枝花 夏天暴雨后的翡翠谷最热闹,溪水冲刷出的七叶一枝花一朵朵顶着灯笼果,这种暗紫色的浆果可是蛇虫咬伤的急救药,碾碎敷在伤口上能解毒消肿,老辈人采药有个规矩:每挖一株都要留根,毕竟这带着斑驳花纹的叶片,在治疗痈肿疮毒时比抗生素还管用,现在农家乐的餐桌上还能见到凉拌花蕊,吃着清脆带点薄荷香。
石缝里的"筋骨草"——黄山龙须 光明顶附近的花岗岩缝隙里,一丛丛银白色的草茎像龙须一样垂着,这种学名叫"黄山苔草"的植物,晒干后揉碎能治跌打损伤,当年挑山工们扛着百斤物资爬台阶,全靠用它泡的药酒擦身缓解酸痛,现在景区小卖部卖的"龙须茶",泡开后水面浮着细密白毛,喝着有股淡淡的青草香。
古树上的"止咳丹"——枇杷花 十二月的黄山寒风刺骨,玉屏楼前的百年枇杷树却开着米粒小花,老药农会踩着竹梯剪下花穗,阴干后当茶饮,这带着绒毛的金色小花泡开水,喝下去喉咙像敷了层蜜,对付慢性咽炎比含片还管用,有意思的是,黄山枇杷分"山上种"和"山下种",只有海拔600米以上开的花才入药。
岩壁上的"止血散"——卷柏 西海大峡谷的赭红色岩壁上,一团团墨绿色"绒球"遇旱就缩成枯枝,逢雨又舒展如兰,这就是号称"九死还魂草"的卷柏,晒干揉碎撒在伤口上能快速结痂,以前山民被竹篾划伤,随手揪一把就能止血,现在景区商店卖的"黄山止血粉",包装上还印着这种蕨类植物的图案。
腐木中的"肠胃药"——马齿苋 别看马齿苋在城里是野菜,在黄山可是正经药材,特别是长在古树桩上的"树马齿",肥厚的叶片能治痢疾肠炎,当地民宿常拿它焯水拌花生米,酸溜溜的特别开胃,有经验的大妈会专挑叶背带紫晕的采,说是那种治痔疮效果更好。
晨露里的"明目珠"——车前草 莲花峰脚下的车前草沾着晨露时最鲜嫩,掐根茎能流出黏液,这种被驴友戏称为"破铜钱"的野草,煎水熏眼能缓解视疲劳,奇怪的是同样叫车前草,生在溪边的清肝火,长在旱地的却利尿,老中医说这是"山水灵气不同"。
腐殖土里的"养肝宝"——虎杖 北海宾馆后的竹林深处,两米多高的虎杖举着青铜色的花穗,这种带斑点的茎杆切片泡酒,对付脂肪肝比西药还温和,不过可别被名字吓到,它真不会打老虎,倒是景区公厕墙上贴着"虎杖提取物消毒液"的说明,原来还是天然杀菌剂。
云雾茶田的"伴生药"——绞股蓝 种黄山毛峰的茶农都知道,茶垄边总要留几株绞股蓝,这种开着白花的小草能降三高,采茶季工人都会摘点嫩叶煮水喝,有趣的是真正的野生绞股蓝叶片带绒毛,人工种植的反而光滑,老茶农教人辨认时总要摸了叶子再说话。
在黄山采药可不是随便的事,老辈人传下的规矩:春不挖根、夏不折花、秋不取籽,现在景区专门划了草药保护区,有些稀有品种像"黄山延龄草"已经列入保护名录,要是想在黄山找草药,最好跟着老药农的脚印走——他们留下的标记草结,既是认路的记号,也是留给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