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3类新药新政落地!企业如何抓住经典名方黄金赛道?

一归堂 2025-05-04 科普健康 1606 0
A⁺AA⁻

最近医药圈都在热议中药3类新药的新规,不少企业朋友私下问我:"这波政策红利到底怎么吃?"今天咱们掰开揉碎了说。

政策东风下的千亿蛋糕 国家药监局最新发布的《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把中药3类新药定义为"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说白了就是张仲景、李时珍这些老祖宗留下的验方,经过现代工艺升级后的新药,这类药品能跳过Ⅰ-Ⅲ期临床直接申报,光是省下的临床费用就够企业少熬好几年。

据中康产业研究院数据,2023年中药创新药市场规模突破800亿,其中3类新药占比超四成,更关键的是,这类药品享受医保谈判绿色通道,去年就有5个经典名方产品通过谈判进入医保目录。

从古籍到新药的蜕变之路 别以为挖出个古方就能躺着赚钱,某药企研发总监跟我吐槽过:他们复原《伤寒论》里的桂枝汤花了整整两年,光是不同产地的桂枝成分差异就调试了20多版,按照新规要求,必须完成药学研究+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经典名方溯源考证三件套。

这里有个窍门:卫健委公布的376个经典名方目录是金矿,但更要关注各省正在建立的"古代经典名方数据库",像浙江去年就开放了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数字化配方数据,早布局的企业已经悄悄抢跑。

实战派企业的破局之道 同仁堂去年获批的"苓桂术甘颗粒"很有代表性,人家把《金匮要略》里的原方拆成12个质量节点,连制丸用的蜂蜜都做了同位素溯源,更聪明的是联动三甲医院做真实世界研究,既符合新规要求,又为后续进院铺路。

中小药企也有活法,四川一家民营企业另辟蹊径,把《温病条辨》里的桑菊饮做成便携颗粒,主打年轻人熬夜场景,在抖音靠"古法养生"概念三个月卖了2000万,关键是把古代剂量换算成现代标准,这个技术活儿值得所有入局者重视。

避坑指南与未来钱景 政策虽好也有雷区,某西南药企就栽在"同名同方"问题上,好不容易复原的逍遥散,因为已有同类产品上市,被迫改名重走流程,建议提前做好专利布局,特别是剂型改良方面的实用新型专利。

眼下正是布局窗口期,CDE专家透露,明年将重点审评"确有临床价值"的3类新药,这意味着疗效确切的品种会优先放行,建议企业重点关注呼吸科、消化科、风湿免疫这三个中医优势领域的经典名方开发。

资本眼里的香饽饽 二级市场已经闻风而动,今年以来涉及中药3类新药的并购案就有7起,最高估值给到净利润的25倍,某知名风投机构负责人酒后吐真言:"我们现在只看两件事:手上有没有经典名方批件,团队里有没有古籍文献专家。"

这场政策红利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考验企业"古籍解码能力+现代转化实力+市场嗅觉"的系统工程,建议老板们亲自抓三件事:组建跨学科研发团队、建立古籍数字化数据库、提前规划循证医学证据链,毕竟,能搭上这班政策快车的,注定是那些左手传承右手创新的聪明人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