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苏梗的它竟是厨房里的养生高手?老中医都偷偷吃

一归堂 2025-05-04 科普健康 1608 0
A⁺AA⁻

"妈,这紫苏梗你总说扔了浪费,到底能不能吃啊?"我蹲在灶台边,看着老妈又把晒干的紫苏茎往垃圾桶里塞,老太太白了我一眼:"你当是啃竹子呢?这硬邦邦的玩意儿能进嘴?"

没想到三个月后,我在省中医院药房里居然又撞见了这熟悉的身影,只不过这次它被剪得整整齐齐,贴着"苏梗"的标签躺在药斗里,抓药的老师傅看我盯着看,笑着解释:"这就是紫苏的茎秆,别看其貌不扬,可是疏肝理气的好东西。"

【藏在菜名里的千年智慧】 要说这苏梗的别名,各地叫法可真不少,北方人管它叫"苏茎",江南一带常称为"紫苏梗",有些药铺还写着"苏梗片",不过最让我惊讶的是,在四川某些地方它居然叫"香梗"——敢情人家早几百年就知道拿它当香料用了。

这植物浑身是宝可不是吹的,春天冒尖的嫩叶叫紫苏叶,夏天结的籽是苏子,就连这硬邦邦的茎秆都是宝贝,我查古籍发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早有记载:"紫苏茎叶,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只不过现在人只知用叶泡茶,却把这药效温和的茎秆当废料,着实可惜。

【厨房里的药材库】 自从知道苏梗的妙处,我家灶台底下专门腾了个罐子存它,这玩意晒干后特别耐放,随用随取,最近换季嗓子痒,我妈就掰两段苏梗加冰糖煮水,那淡淡的草木香竟比润喉糖还管用。

上周末炖鲫鱼汤时,我偷偷放了两节苏梗,刚开始还担心会苦,结果汤色清亮,喝着有股特殊的清香,老公连喝三碗,直说这汤比饭店的鲜,其实原理很简单,苏梗含有的紫苏醛能去腥增香,还能缓解鱼肉滞腻,一举两得。

【老中医的私房秘籍】 隔壁王大爷是退休的中医师,有天碰见他用苏梗泡酒,深褐色的玻璃罐里,苏梗跟枸杞、红枣泡在一起,他说这是专治梅雨天关节痛的方子。"年轻人总盯着名贵药材,哪知这不起眼的苏梗能温中散寒,特别适合咱们南方湿气重的体质。"

更绝的是小区张姐,她把苏梗炒干碾碎,掺在陈皮粉里做成安眠香囊,说是放在枕边能缓解焦虑,助眠效果比某宝买的化学香包强多了,现在我床头就挂着个粗布包,晚上闻着淡淡的草木香,确实睡得安稳。

【这些坑千万别踩】 苏梗虽好也有讲究,有次我贪心放了半锅苏梗煮排骨,结果汤苦得没法喝,后来才懂,这药材用量讲究"轻灵",一般成人一次5-10克就够了,就像广东人煲汤放药材,讲究的是"嗅得到闻不着"的微妙。

体热上火的人也要慎用,同事小林有次学我煮苏梗茶,结果第二天嘴角起泡,中医说苏梗性温,阴虚火旺者得像泡茶似的少量饮用,最好搭配点菊花中和,这下可好,我们办公室现在流行"苏梗菊花茶",既养生又不至于太燥。

【辨别真假有窍门】 市场上倒是少见假苏梗,但品质差别挺大,新鲜紫苏茎断面应该呈白色,带明显密布的髓孔,有些不良商家用其他蒿类枯枝冒充,那种颜色发灰绿、闻着有刺鼻味的千万别买,我的经验是七月采收的最好,这时候茎秆不老不嫩,药效刚好。

储存时要注意防潮,去年梅雨季忘关橱柜,好好的苏梗全发霉了,现在我都学聪明了,晒干后用纸巾包着放密封罐,随用随取,要是发现表面有白色绒毛,赶紧扔掉别心疼,变质的药材吃了反而伤身。

写了这么多,其实最想说的还是食药同源的智慧,这根被我们扔掉多年的"废料",早在千年前就被先人列入药典,下次再遇见紫苏,可别急着摘叶子,留点茎秆晒干了存着,说不定哪天就派上用场了,毕竟在这快节奏的时代,能找到这么平价又好用的养生食材,才是真正的生活智慧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