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句话咱都听过,但您知道吗?同样一剂中药,饭前喝还是饭后喝,烫嘴喝还是放凉喝,效果能差出十里地!最近我特意请教了老中医,才发现这中药温服的学问可大了去了。
【凌晨五点喝药真的对吗?】 上周隔壁王婶跟我说她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喝中药,说这样吸收好,结果我问她:"您这胃还疼吗?"她愣了一下说:"喝完药胃更抽抽了..."其实啊,老辈人说的"空腹服药"真不是让大家玩命折腾胃,中医讲究"中焦有食则气行",就像汽车发动需要汽油,胃里有食物才能带着药效跑遍全身,现在年轻人都喜欢熬夜,非要等到凌晨喝药,这时候人体阳气还没升起来,寒凉药性直往骨头缝里钻,难怪越喝越虚。
【三分钟热度毁好药】 我亲眼见过有人端着刚出锅的中药直跺脚:"这哪喝得下去?"滚烫的药汤把口腔黏膜烫得发白,这不叫喝药叫自残!咱们煎药讲究武火文火,喝药也得讲究温度,38-40℃刚好是激活味蕾又不让肠胃受刺激的温度,您拿温度计试过没?太烫了挥发成分全跑了,太凉了脾胃运化不动,这就跟炒菜火候不到是一个道理。
【饭前饭后大不同】 治痘痘的清热药非得饭前喝,不然饭后油腻环境影响药效;调理脾胃的补药必须饭后半小时温服,不然饿肚子吃药跟直接泼在石头上有啥区别?上次我痛经喝四物汤,老中医非让我经前三天开始喝,早上九点一次下午三点一次,说这个时间段气血最活络,果然喝了一周,这次姨妈来访居然没疼得打滚。
【倒春寒里喝药要当心】 前几天倒春寒,我见同事抱着保温杯喝药,不锈钢杯壁结着水珠,这种金属器皿导热快,几口药下肚,整个人从喉咙到丹田凉飕飕的,正确姿势应该是用陶瓷碗盛着,喝完药再含块陈皮糖,特别是现在春天风大,喝完药最好戴个围巾护住咽喉,别让药气随着寒风散了。
【特殊人群要特殊对待】 孕妇喝保胎药得用微波炉加热到刚好不烫手,温度不够怕伤胎儿元气;小朋友喝止咳药要少量多次,35℃左右最合适,太热孩子哭闹挣扎反而呛着,上个月我奶奶住院,护士教我们用滴管喂药,每口控制在2ml,水温正好是体温+2度,老人家咽得舒服多了。
【时辰养生有门道】 子午流注不是说说着玩的,补肾药要在酉时(下午5-7点)喝,这时候肾经当令;安神药得在亥时(晚上9-11点)服,借着身体收藏之力事半功倍,我试过几次半夜爬起来喝药,结果第二天眼睛肿成核桃,这才懂老祖宗说的"日中为阳,夜半为阴"真不是瞎扯。
最后给大家划重点:喝中药别学西药定时定量,要看节气、看时辰、看体质,夏天煎好的药放冰箱记得回温到常温再喝,冬天趁热喝但要小口慢饮,最重要的是听医生嘱咐,毕竟每个人就像不同的炉灶,有的旺火有的温炖,找到适合自己的服药节奏才是正解,您平时都是咋喝中药的?欢迎在评论区交流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