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五更泻啊,真是不少人的难言之隐,每到天蒙蒙亮那会儿,肚子就像装了闹钟似的咕噜响,捂着被子往厕所跑成了每日必修课,这毛病西医叫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却看出了门道——多半和命门火衰、脾肾阳虚脱不了干系,今儿就跟大伙儿唠唠,老祖宗留下的药方子怎么治这种磨人的"鸡鸣泻"。
先讲个真事儿,前年邻居王大爷天不亮就蹲坑,刚开始以为是吃坏肚子,连着半个月下来,人瘦得颧骨都凸出来了,大冬天还直冒虚汗,后来找我们巷尾的陈大夫瞧,老先生把脉后直摇头:"这是典型的肾阳不足,命门火弱啊!"开了个方子,抓药不过二十来块,没想到三副药下去就见效了。
这神奇的方子就是四神丸的变方,原方出自《证治准绳》,专治这种天亮腹泻的怪病,基础方四味药:补骨脂得像炒芝麻那样焦香,肉豆蔻得裹上面粉煨透,吴茱萸要用盐水泡过,五味子倒是生用最好,这四味药各有绝活——补骨脂像个小火炉,专门暖肾阳;肉豆蔻像是给破屋子糊窗缝,收涩止泻;吴茱萸能温肝脾,五味子又酸又收,把虚浮的阳气牢牢锁住。
不过临床用起来可不能照搬书本,陈大夫说现在的人十有八九兼杂湿热,单用四神丸容易上火,他常加两味药:车前子像把小扫帚,利湿又不伤阴;茯苓好比吸水毛巾,把肠道多余水湿吸干净,要是肚子冷痛得厉害,加几片干姜就像给肠胃披棉袄;胀气明显的,再加点木香、砂仁帮着顺气。
去年我表弟媳妇产后也落下这毛病,月子里不敢开空调,吃饭都得趁热乎,我照着陈大夫的思路,给她配了改良版:补骨脂15克打底,煨肉蔻10克防泻,吴茱萸3克祛寒,五味子6克收敛,另加炒白术12克健脾胃,芡实20克固涩,每天早晚喝碗小米粥配药汤,连喝五天就见好,不过特别提醒,哺乳期用药得减量,毕竟有些药性偏燥。
说到煎药窍门,这里头学问可大了,补骨脂含油脂,得包煎不然容易刺激胃;吴茱萸味道冲,开水冲泡当茶饮效果更佳,煮药时先用凉水泡药材半小时,武火烧开转文火慢熬,头煎二煎混着喝,药效才均匀,喝完药别急着喝水,让药力在肠胃多停留会儿。
光吃药还不够,日常调理才是长久之计,这类患者最怕寒凉,夏天再热也不能光膀子吹冷风,饮食上要像供菩萨似的讲究:早晨一碗山药粥比参汤还补气,中午吃点胡椒炖猪肚暖肠胃,晚上喝点鲫鱼汤既补蛋白又不腻,水果只能吃荔枝、桂圆这类温热的,冰箱里的西瓜简直就是毒药。
现在年轻人得五更泻的也不少,上个月公司小张总熬夜加班,凌晨三点改PPT时突然腹痛如绞,我给他支招:艾叶泡脚泡到膝盖,涌泉穴贴蒜片,再冲杯姜糖水,应急管用,但要断根还得吃药膳,让他每天带保温杯装四神汤(茯苓、芡实、莲子、山药各10克),上班当茶喝,连喝两周果然没再犯。
不过要说清楚,这方子虽好可不是万能灵药,糖尿病引起的神经性腹泻得配合降糖,甲亢导致的代谢紊乱要调激素,最要紧的是找明医辨证,有人舌苔黄腻属于湿热,有人畏寒肢冷确实是阳虚,搞反了反而坏事,就像隔壁张婶乱吃偏方,结果便秘半个月,痔疮都发作了。
最后教大家个自测法:如果腹泻时间集中在3-5点(寅卯时辰),伴有腰膝酸冷、小便清长,大概率是肾阳虚型,这时候按揉命门穴(裤腰带正对背后位置)会酸痛,热敷小腹能缓解,基本就能对号入座了,记住中药讲究守方,连吃三天没改善就得复诊调方,千万别自行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