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药材价格走势大盘点,暴涨暴跌背后谁在操控?

一归堂 2025-05-03 科普健康 1605 0
A⁺AA⁻

"老板,当归多少钱一斤?""三百五!""昨天不还三百吗?"——2017年在亳州中药材市场,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上演,这一年,中药材市场像坐过山车,三七价格半年翻倍,党参跌成"白菜价",连老药商都直呼"三十年没见过这种阵仗",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2017年中药材价格为何集体"发疯"?

天灾人祸搅动市场神经 2017年春天,云南文山的三七种植户看着满山的花被打蔫,急得直跺脚,连续三个月的春旱,让本该丰收的三七大幅减产,市场上三七价格从每公斤200元飙升到400元,炒家闻风而动,囤货商四处扫货,老张在亳州经营药行二十年,说起当年情景直摇头:"那时候仓库里只要摆着三七箱子,转手就能赚差价,比炒股票还快!"

不只是三七,甘肃定西的黄芪刚冒出芽,就遭遇冰雹袭击,内蒙古的甘草还没来得及采摘,就被提前到来的霜冻"锁住"产量,这些看似偶然的天灾,却在2017年集中爆发,硬生生把中药材市场推上风口浪尖。

政策猛药治顽疾 环保风暴刮过中药材产区时,很多小作坊主还没反应过来,河北安国的饮片加工厂突然收到整改通知,山东临沂的提取车间被要求限期搬迁,217年正是环保督查最严的年份,大批中小药商被迫退出市场。

"以前觉得有批文就是护身符,谁知道这次动真格的。"安徽亳州的陈老板回忆道,他眼睁睁看着周边三家加工厂关门,自己虽然撑下来,但人工成本涨了三成,这种政策压力传导到市场价格,当归、川芎等常用药材应声涨价,毕竟能正常供货的商家少了。

资本游戏暗流涌动 当中药材遇上金融资本,价格走势就开始变得诡异,2017年期货市场突然推出"中药指数",嗅觉灵敏的游资立刻盯上这个新猎物,浙江某投资公司悄悄囤积五百吨白芍,消息泄露后引发跟风潮,短短两个月,白芍价格从每公斤15元炒到35元。

更疯狂的是三七电子盘交易,广州某交易所推出的三七合约,日成交量最高时相当于全国半年产量,那些穿着西装革履的交易员,可能连三七长什么样都没见过,却通过手机屏幕决定着千万药农的生计。

涨跌背后的生死博弈 在价格狂潮中,有人一夜暴富,更多人血本无归,陕西商洛的老王种了十亩丹参,本来指望卖个好价钱,结果收购商集体压价。"去年这时候收8块,今年说破6块都不收!"老王蹲在地头抽着旱烟,看着晾晒场的丹参渐渐发霉。

而在千里之外的玉林市场,倒卖党参的李经理正焦头烂额,他年初囤了两百吨党参,想着复制三七神话,谁知遇上产能过剩,冷库里的党参堆成小山,每天光电费就要烧掉一台冰箱的钱。"现在价格跌到成本线,卖是亏,不卖更亏。"他望着电脑屏幕上不断跳动的K线图,愁得直薅头发。

市场规律终将回归 疯涨暴跌的2017年过后,中药材市场开始自我修复,安徽亳州的交易大厅里,电子屏上的价格曲线逐渐平缓,老药商们总结出新的生存法则:跟着政策走,盯着天气干,少碰金融盘。

如今回头看,2017年的疯狂恰似一面镜子,照出传统中药材市场的脆弱肌理,当资本的触角伸向田间地头,当环保利剑斩断粗放经营,这个延续千年的行业正在经历阵痛,但危机中往往孕育转机,那些活下来的药农和商家,终究会在洗牌中学会新的生存之道。

(全文共1268字)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