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州的回南天简直能拧出水来,我家墙角的除湿盒每天都水汪汪的,这种时候总感觉身子沉甸甸的,脸上冒油长痘,其实都是湿气在作怪!老祖宗传下来的健脾祛湿方子这时候就特别管用,今天就给大家聊聊六位"祛湿大将",都是菜市场能买到的家常药材。
先说最熟悉的茯苓,这个像干馒头片的药材其实是松树根上的灵芝,广东人煲汤必放它,别看它白白净净的,却是祛湿界的隐形冠军,既能把多余水分排出去,又能守住脾胃的元气,我最喜欢用茯苓煮瘦肉汤,加点红枣枸杞,连喝三天就能感觉整个人清爽不少。
白术绝对是健脾界的劳模,它就像脾胃的小管家,专门收拾运化不良的烂摊子,记得去年连续暴雨那周,我整天肚子胀得像皮球,外婆让我用白术炖鲫鱼汤,那奶白色的鱼汤喝下去,当天就放了好几个响屁,第二天腹胀全消,不过白术味道有点苦,最好搭配陈皮中和。
说到祛湿明星,薏米必须拥有姓名,但很多人不知道生薏米偏寒,炒过的才是温补脾肾的好东西,我习惯一次炒五斤存着,每天抓一把煮粥,有个有趣的发现:炒薏米泡茶喝特别利尿,但要是加红糖煮成甜汤,反而能缓解便秘,这双向调节的功能真是神奇。
红彤彤的赤小豆常被认错成红豆,其实它是细长的圆柱形,真正的祛湿高手都是"细长瘦子",这种豆子煮出来的沙质感才对,我试过对比熬汤,普通红豆三小时还是硬邦邦,赤小豆两小时就开花了,记住煮之前一定要浸泡,不然很难煮烂。
芡实长得像迷你石榴籽,却是固肾止泻的高手,有次吃坏肚子腹泻,我妈往粥里加了两大把芡实,说这是"肠道吸尘器",果然喝完两碗粥就不拉了,而且这玩意儿特别扛饿,减肥时当零食吃准没错,新鲜芡实还能炒菜,口感像嫩菱角。
最后这位山药同志可全能了,蒸着吃健脾胃,熬粥喝补肺肾,我最服河南焦作的铁棍山药,煮完的汤黏糊糊的全是精华,有段时间总感觉气短乏力,中医说这是脾虚带不动气血,结果连吃半个月山药排骨汤,爬楼梯都不喘了。
这六味药各有绝活,组合起来更是威力倍增,我最近迷上了四神汤改良版:茯苓+芡实+山药+薏米,偶尔加几颗无花果干调味,上班族可以装保温杯里焖着喝,比奶茶健康多了,不过要注意,舌苔黄腻的湿热体质要少用,孕妇最好问过医生再吃。
现在菜市场买这些药材特别方便,老广们还发明了各种吃法,上周在顺德吃到茯苓芝麻糕,Q弹又不粘牙;潮汕的芡实粿条汤,配着牛肉丸鲜掉眉毛,说到底,祛湿不是吃药,而是把这些食材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毕竟,身体的湿气就像梅雨天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