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中药材新规重磅落地!种植、流通、监管全解析,药农必看!

一归堂 2025-05-03 科普健康 1605 0
A⁺AA⁻

最近朋友圈都被"地产中药材新规"刷了屏,不少药农朋友私信问我:"种了几十年草药,突然说不合规要罚钱,到底哪些能碰哪些不能碰?"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关乎饭碗的大事,其实国家这次出手,恰恰是给咱道地药材撑腰,关键看你能不能跟上节奏。

新规出台,为啥现在严查地产中药材?

这两年中药市场乱象频出,硫磺熏蒸、农药滥用、冒充道地药材等新闻屡见报端,国家药监局去年联合农业农村部发的《关于规范地产中药材管理的通知》,说白了就是给行业立规矩,现在全国20多个中药材主产区都在严查,河北的金银花、河南的四大怀药、云南的三七都没能例外。

有个安徽药农老李跟我吐槽,他家祖传三代种亳菊,去年因为除草剂残留超标,整整一季收成全泡汤,这新规看似严格,其实是在逼着大家回归老祖宗的种植手艺,就像浙江磐安的浙贝母,现在必须按GAP标准种,虽然成本高了,但价格倒比往年翻着跟头涨。

种植环节的"紧箍咒"有哪些?

新规最扎心的就是种植标准,现在可不是随便撒个种子就能叫"道地药材",得按GAP(良好农业规范)来搞,拿陕西的黄芪来说,必须选特定经纬度的向阳坡地,施肥得用有机肥,连除草都得人工拔,我采访过铜川的种植大户王哥,他为建符合标准的种植基地,光滴灌系统就砸进去30多万。

更关键的是禁用清单变长了,以前常用的多菌灵、代森锰锌现在限量死紧,重金属检测指标从5项增加到12项,甘肃定西的当归种植户告诉我,现在土壤检测要测到镉、汞、砷这些微量元素,稍有超标就得休耕三年,不过反过来看,符合标准的药材收购价能比普通货高40%,这账得算明白。

流通环节暗藏哪些"雷区"?

别以为种出来就完事了,流通环节的坑更多,新规明确要求"一物一码"追溯体系,就像给每株药材办身份证,我在亳州药材市场看到,现在商户进货必须查源头证明,没有GAP认证的药材根本进不了正规药厂。

最要命的是打击"洗澡药材",前年曝光的硫磺熏蒸事件还记得吧?现在抽检频率从季度改成月度,重点监控二氧化硫、黄曲霉素这些指标,我认识的一个湖南玉竹贩子,去年就因为仓储时用了禁药防虫,被罚得差点改行卖水果。

监管利剑怎么砍下来?

各地药监局现在玩起了"飞行检查",突击查种植基地、加工车间,河北安国的检查组连农户家的堆肥池都不放过,现场取样检测pH值,更狠的是建立黑名单制度,三次抽检不合格直接取消经营资质。

不过也有好消息,政府开始补贴标准化种植,云南文山的三七种植户告诉我,建个符合GAP的遮阳棚,政府能补40%的钱,有些地区还搞"定制药园",药企提前下单,按标准种出来包销,这倒是条稳当的路子。

药农该怎么"破局"?

我走访了十几个产区发现,活得好的都是有"两手准备",山东金银花大王张姐的做法值得借鉴:30%的地按老办法种保证产量,70%的地搞有机种植专供高端市场,她还给合作社装了物联网设备,手机就能查看土壤墒情。

关键是要盯紧政策风向,现在多地试点"中药材保险",干旱洪水都保,保费政府补贴一半,湖北蕲春的艾草种植户抱团成立联合体,统一采购生物农药,成本降了三成,与其抱怨新规太严,不如跟着政策找红利。

这波整顿短期来看确实阵痛,但长远是在给道地药材正名,就像老中医常说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咱们种药的也得认这个理,毕竟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最后吃亏的还是咱自己,趁现在政策窗口期,赶紧把种植档案做规范,该办的认证跑下来,这才是正经出路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