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矿物类中药,那可真是大自然馈赠的"地质宝藏",不同于植物药的根茎叶花,也有别于动物药的皮肉筋骨,这类药材多是经过亿万年地质变化形成的矿石晶体,它们有的藏在山洞里,有的埋在地层中,还有的竟是金属矿物,却被古人巧妙用来治病救人。
先说个大家熟悉的"朱砂",这红彤彤的粉末其实是硫化汞矿石,《神农本草经》里就把它列为上品,老中医开安神药时常用到它,特别是治疗心火亢盛导致的失眠,不过可别小看这抹红色,古代炼丹家拿它炼长生不老药,现代人却知道它含重金属汞,现在药房都会特别标注"不宜久服",记得去年有个患者自行长期服用朱砂安神丸,结果出现手抖症状,这就是典型的重金属中毒反应。
再说说"石膏",这可是个脾气火爆的清热高手,药店里常见的是纤维状的"生石膏",遇上高热病症就要靠它来个"透心凉",要是把它放在无烟炉里煅烧,摇身一变成了"煅石膏",这时候就成了外科圣手,专治溃疡久不收口,我见过老师傅处理烫伤,把煅石膏撒在伤口上,就像给皮肤穿了层会呼吸的防护甲。
最有趣的当属"磁石",这黑不溜秋的石头居然能吸住铁器,古人认为它能把体内的"邪气"吸出来,所以常用来治疗耳鸣耳聋,现代研究发现它含有四氧化三铁,确实能改善血液循环,有次给位老师傅治头晕,他摸着药罐里的磁石直乐:"这不就是我打铁时用的吸铁石吗?"
说到"代赭石",这可是矿工们嘴里的"血师爷",这种暗红色的赤铁矿,既能平肝潜阳治眩晕,又能凉血止血,记得跟诊时遇到个总流鼻血的小伙子,老师开出的方子里就有先煎的代赭石,说是要把这股"往上冲"的血热压下去。
动物化石类的"龙骨"和"牡蛎"也属于矿物药,前者是远古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镇惊安神最在行;后者是海边的贝壳化石,既能软坚散结,又能平肝潜阳,有回见老师治疗小儿夜啼,龙骨配蝉蜕,说是要"镇住虚浮的魂魄",而牡蛎壳磨粉后,现在还是补钙的天然佳品。
珍珠母可别跟珍珠粉搞混了,这是蚌壳的内层珍珠层,相比昂贵的珍珠,它更擅长清肝明目,治疗目赤肿痛,有次药房大姐教我鉴别:断面有彩虹光泽的就是好货,要是发黄发霉的千万别用。
金属类药物里,"自然铜"可是接骨圣手,这黄铜色的矿石含有二硫化铁,经过煅烧醋淬后,治疗骨折有奇效,老跌打医生说这叫"以形治形",骨头碎了用"石头"来补,不过现在多用在复方里,很少单用了。
最后说说皮肤科常客"炉甘石",这灰白色的矿石其实是碳酸锌,碾成细粉后,遇上湿疹痱子,撒上去就能收敛止痒,小时候夏天长痱子,奶奶总会拿出装在蓝色小瓶里的炉甘石粉,凉丝丝的特别舒服。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石头"虽好,用起来可有讲究,像朱砂、雄黄这类含重金属的,必须严格控量;磁石、代赭石要先煎才能析出有效成分;自然铜得醋淬才能增强疗效,最关键的是要遵医嘱,毕竟《本草纲目》里早说过:"虽金玉之质,亦需辨证施治"。
现在有些现代化学药物,其实原理和矿物药不谋而合,比如碳酸钙补钙对应牡蛎壳,氧化锌收敛对应炉甘石,只是古人更懂得"药食同源"的智慧,知道这些天然矿石该何时用、怎么用,下次抓药时看到这些"石头",可别以为是医生开错了方子,这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