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江中药材产业园,万亩药田如何撬动乡村振兴?

一归堂 2025-05-03 科普健康 1604 0
A⁺AA⁻

最近总听朋友聊起重庆垫江的"隐藏宝藏",说是有个中药材产业园,种着成片的草药,既能看病卖钱,还能搞旅游,我一开始还不信,直到亲自跑了一趟——好家伙,这哪是普通农田?分明是"绿色银行"!今天咱就唠唠这个让老乡钱包鼓起来的"百草园"。

山沟沟里长出"金疙瘩"

垫江这地方,以前总被喊"穷山沟",谁承想,如今满山遍野的黄精、丹皮、川芎,倒成了致富的宝贝,去年春天我到沙河乡采访,正碰上药农老张挖黄精,他蹲在地里,锄头一撬,沾着泥的黄精根茎像胖娃娃似的冒出来:"往年种玉米,一亩地挣不到五百块,改种黄精后,三年收成能翻十倍!"

产业园的"秘密武器"是地理优势,北纬29°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配上嘉陵江支流的砂壤土,种出的丹皮有效成分比别处高30%,更绝的是"立体种植"——坡地种木本药材,平坝搞菊花、薄荷,林下套种耐阴的黄连,农业局的小王算过账:一亩林下黄连年收入8000元,树上的李子还能再赚5000块,这叫"空中地面双丰收"。

从"土疙瘩"到"网红货"的蜕变

前几年药材滞销,药农守着金山饿肚子,现在产业园玩转了新花样:桂溪镇的"定制药园"直接对接药房,订单农业让药农吃下定心丸;沙河乡搞起"药材认养",城里人花299元认领一平米药田,秋收能收到定制药膳包,最绝的是电商直播,几个返乡青年把直播间搬到药田,举着沾泥的三七喊:"家人们看!这就是上午挖下午晒的鲜货!"

深加工更是神来之笔,以前卖原药材像卖白菜,现在搞起了提取物、药茶、足浴包,我尝过他们研发的"丹皮决明子茶",入口甘甜回香,据说已经进了主城的连锁超市,更厉害的是医药企业盯上了这里的"渝产道地药材"招牌,某制药巨头直接投了2个亿建提取车间。

"草药经济"激活全链条

别以为种药只是农民的事,这里连快递小哥都跟着沾光,每天凌晨三点,冷链车准时到产业园装货,顺丰小哥老陈说:"中药材走航空件,我们网点光这一项每月多赚两万。"县城里冒出二十多家中药材饭店,什么天麻炖鸡、石斛老鸭汤成了招牌菜,周末主城来的食客要把停车场挤爆。

最让我意外的是旅游牌,太平镇搞了个"百草文化节",药田里搭戏台唱川剧,游客能体验采药、制香囊,上周六我去打卡,看见几十个娃在"中药寻宝区"趴着找鱼腥草,家长在旁边现学现卖:"这是车前草,拉肚子煮水喝..."隔壁民宿老板笑呵呵地说:"节假日房间要提前一周订,好多回头客专门带孩子来认草药。"

藏着哪些"致富密码"?

我琢磨着,这产业园能成气候,靠的是三板斧:

  1. 科技加持:农科院在周嘉镇设了试验站,培育出适合本地的"垫江黄精1号",出苗率提高40%;
  2. 抱团取暖:全县成立32个中药材合作社,统一购种、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小农户拧成一股绳;
  3. 政策点火:政府拿出真金白银,种药材每亩补800元,建烘干房补贴40%,连电商培训都免费。

未来的"药香蓝图"

站在曹回镇的观景台上往下看,三千亩黄精基地像绿色波浪,远处新建的中药材交易市场正在收尾,管委会的老李透露:"明年要引进中药饮片自动化生产线,还要建中医药康养中心。"听说已经有开发商盯上这的"药膳+温泉"组合,要是真成了,怕是要和江津花椒、潼南柠檬抢"重庆特产"的C位。

回程路上,出租车师傅指着窗外的山坡说:"你看那些梯田,以前种红薯都嫌薄,现在全种上了吴茱萸。"这话让我想起产业园宣传栏上的标语——"把山沟变金窝,让草药成产业",或许不久的将来,垫江真能成为长江上游的"药香之城",毕竟在这片土地上,连泥土都散发着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