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气温忽冷忽热,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喷嚏声又响起来了,看着同事们纷纷掏出抗生素药片,我总忍不住想掏一包板蓝根递过去:"试试咱老祖宗的方子?"要说抗病毒,中药房里那些不起眼的草根树皮可藏着大智慧呢,今天就带大家认识几位居家必备的"抗病毒卫士",它们可是千百年来守护国人健康的无名英雄。
【藏在厨房里的抗病毒高手】 说到抗病毒中药,第一个跳进脑海的就是板蓝根,这味被制成冲剂的国民神药,其实只是清热解毒家族的冰山一角,记得小时候发烧,奶奶总会去菜园揪几片大青叶煮水,那带着淡淡苦涩的草绿色汤汁,喝下去仿佛给五脏六腑做了次大扫除,现在才知道,大青叶和板蓝根本就是同门师兄弟,都是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化身。
厨房里常见的生姜才是真正的"隐形冠军",别小看这块做饭时的配角,《本草纲目》早有记载:"姜汁,辛温无毒,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上次邻居家孩子着凉打喷嚏,我教他们切几片生姜加红糖煮水,没想到两天就好了,后来听说西医叫这招"激发人体自愈力",咱们老祖宗早就懂了。
【药店角落里的宝藏】 走进中药房,那些摆在角落的藤蔓花草才是真宝贝,金银花露是我家夏天的常备饮料,抓一把干花煮开晾凉,比任何含糖饮料都解暑,去年流感季,楼下王医生悄悄告诉我个小秘方:金银花配连翘各15克,接骨木莓干20粒,每天煮水当茶喝,全家硬是扛过了病毒高发期。
长得像猫爪的钩藤最有意思,这味专治小儿惊风的药材,其实是对付疱疹病毒的利器,前年我嘴角长疱疹,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它,把钩藤和夏枯草按3:1比例煮水,用棉签蘸着涂患处,三天就不疼了,不过这味药性偏寒,脾胃虚寒的人要慎用。
【山野间的天然药库】 住在郊区的朋友有福了,后山就是座现成的百草园,蒲公英不只是野菜,更是消痈散结的能手,春天采些嫩苗焯水凉拌,遇上扁桃体发炎时,挖三棵老蒲头(带根的全草)煮水,那股清冽的苦味下肚,炎症就像遇到克星般消退。
溪边成丛的艾草最是亲切,端午节挂门前驱邪的习俗可不是迷信,去年办公室流感肆虐,我特意买了个艾灸盒,每天午休时熏足三里穴,淡淡的艾香里,原本咳嗽的同事都凑过来问:"啥牌子空气清新剂这么管用?"其实古人说的"灸一次艾,病气减半"真不是忽悠。
【祖传配方里的玄机】 真正厉害的抗病毒方子往往藏在古书里,玉屏风散这个经典名方就暗藏玄机:黄芪补气固表当盾牌,白术健脾祛湿做内应,防风驱逐外邪当先锋,这三味药按2:2:1比例打粉,每天两勺冲水喝,整个秋天都不犯鼻炎,我现在跑步兜里还装着自制的玉屏风胶囊,出汗后马上吃两颗,风寒根本钻不着空子。
贯众这味蕨类植物堪称"病毒雷达",它能抑制多种流感病毒活性,老家屋檐下晒着的贯众片,每年都要拿出来煮大锅防疫汤,记得要配上紫苏叶和薄荷,前者化解胸中郁气,后者清凉醒脑,熬出来的汤水碧绿透亮,喝着像在啃薄荷糖。
【聪明人的使用守则】 虽然中药温和,但也不是万金油,就像鱼腥草能抗肺部感染,但阳气不足的人吃了会拉肚子;黄芩清热燥湿,长期喝却可能伤胃,我见过有人拿板蓝根当饮料天天喝,结果喝出胃寒腹泻,所以建议大家:急症应急可以猛药救场,日常调理务必中病即止。
现在有些中成药偷偷加了西药成分,买药时一定要看成分表,纯中药制剂见效可能慢些,但胜在治本,就像当年非典时期,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靠中医药零感染的奇迹,用的不就是黄芪、银花这些家常便饭?
写完这篇文章,我翻出抽屉里的铁皮石斛胶囊,在这个抗生素泛滥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学会和草木对话,毕竟人类与病毒的战役打了上千年,那些存活至今的药材,哪个不是经历无数实战考验的老兵?下次感觉身体不适,不妨先别急着吃化学药,去中药房抓几味"植物战士",说不定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