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药房的抽屉里、古医书的泛黄纸页间,藏着无数让人眼花缭乱的中药别名,老药师口中的"二杠"是鹿茸,"金不换"竟是三七,这些充满江湖气息的别称背后,不仅藏着千年中医药文化密码,更是打开养生大门的钥匙,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那些鲜为人知的中药"花名册",学会这些知识点,买药时再也不用担心被叫错名字啦!
动物药里的"江湖称号"
鹿茸作为名贵药材,光别名就有十几个:二杠、三岔、梅花鹿茸、马鹿茸......行家光听名字就能判断出品质等级,二杠"指的是顶端带两个分支的嫩茸,这种品相最佳;"三岔"则是多了一个分叉的次品,老药工常说"头茬茸赛黄金",说的就是每年首次切割的优质鹿茸。
地龙这味药更有意思,活蚯蚓入药时要选白颈环毛蚓,晒干后蜷曲如龙,故得名"地龙",民间还管它叫"曲蟮""土虫",在治疗风湿痹痛时,这味钻地高手能直达病灶,不过抓药时要注意,地龙分广地龙和沪地龙,产地不同药效也略有差异。
植物药的"雅号"与"俗名"
当归作为妇科圣药,在甘肃岷县被称作"秦归",在四川坝子叫"川归",老中医开方时写的"全当归",指的是包含头身尾的完整药材,而"当归头"专指根部最精华的部分,有趣的是,这味药得名还有个浪漫传说,相传古人娶妻多年未育,妻子服用后得以当娘,故称"当归"。
金银花的别名最是风雅,忍冬、鸳鸯藤、双宝花都是它的芳名,每年五月开花时,初为银白后转金黄,如同金银相映,不过真正入药的是未开放的花蕾,老药农教我们辨认时说:"弯弯的像钩子,摸起来毛茸茸的才是好货。"
矿物药里的"化学密码"
朱砂这味重镇安神药,古代称为"丹砂""辰砂",《本草纲目》记载以湖南辰州所产最佳,现在药店里常见的是水飞朱砂,经过特殊工艺处理降低了毒性,有意思的是,古人还用它做颜料,敦煌壁画的红色就来自这种矿石。
石膏在处方单上常被写成"生石膏""熟石膏",其实这是经过不同炮制方法的产物,生石膏清热泻火,熟石膏收敛生肌,就像同个原料做出了两种风味的菜肴,抓药时可要看清楚,别把白虎汤里的生石膏错抓成煅石膏。
那些年错过的"中药冷知识"
很多人不知道,阿胶最早是用牛皮熬制的,直到唐代才固定为驴皮,所以古方里写的"真胶""黄明胶",其实是我们现在说的牛皮胶,而东阿阿胶之所以出名,全靠当地那口神奇的地下水。
"仙鹤草"这个名字充满诗意,其实它学名叫龙芽草,传说这草能治劳伤吐血,某樵夫砍柴时见仙鹤啄食此草治愈翅膀,故得名,现在我们知道它是止血良药,尤其对消化道出血有奇效。
买药避坑指南
掌握别名知识还能防被骗,
- 买人参要分清"野山参""园参""林下参",价格差十倍不止
- "藏红花"特指西藏产的西红花,市面上很多其实是上海崇明产的
- "四大怀药"里的地黄,生地凉血熟地补血,别傻傻分不清
下次去中药店,不妨考考抓药师傅:"麻烦给我来三克云苓""要五钱橘络",看对方能不能秒懂这些古雅别称,记住这些中药别名,不仅能在老中医面前不掉份儿,关键时刻还能成为辨别药材真伪的利器,毕竟在这个全民养生的时代,谁还没几副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