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合作,传统药企与新兴资本的联姻能擦出什么火花?

一归堂 2025-05-03 科普健康 1604 0
A⁺AA⁻

最近这两年,中药制剂赛道突然就成了香饽饽,前脚某百年老字号刚宣布拿到千万级融资,后脚就有生物科技公司高调入场布局,这年头,连熬中药都整出花来了——破壁饮片、配方颗粒、智能煎药机,搞得像我这种行外人看目录都眼花缭乱,不过话说回来,这些热闹背后,藏着不少中药企业求生的门道。

老张在华东某中药厂干了二十多年,去年厂里终于拉到战略投资。"以前总觉得酒香不怕巷子深,结果库房积压的货都能开博物馆了。"他给我算了笔账:传统丸剂生产线每天嗡嗡转,但经销商压价越来越狠,利润薄得就像药汤上那层油花,直到去年跟深圳一家科技公司"牵手",对方带来智能化生产设备,还帮着打通电商渠道,库存周转率直接翻三倍。

这种"老中医+新科技"的组合正在成为行业标配,广东某制药厂最近搞了个大动作,把古法炮制工艺参数化,建成数字化追溯系统,现在每批六味地黄丸都能查出哪块地的山药、哪个灶台的炼蜜,年轻消费者就吃这套——扫码看"药材身份证"比看说明书带劲多了,更绝的是他们跟手游公司联名推出"养生丹",把祛湿茶做成游戏道具,00后抢着当社交货币。

但要说到最野的合作模式,还得数生物医药企业玩跨界,杭州有家做抗癌靶向药的公司,去年悄悄收购了云南植物研究所的提取物专利,现在他们实验室里,三七皂苷和纳米载体玩起了排列组合,说不定哪天就整出个"中药版PD-1",这种操作看得传统派直摇头,但人家资本市场买账,股价蹭蹭往上涨。

不过别以为挂个"中医药创新"的招牌就能躺赢,北方某药企跟风搞"AI煎药"项目,智能温控倒是整明白了,结果药液浓度总出问题,老师傅们蹲车间调参数调了半年,最后发现还是得按"春沉夏浮"的老规矩来,这就像用微波炉加热阿胶,技术再先进也架不住老祖宗的经验打脸。

眼下最热闹的当属"国潮养生"风口,上海某网红品牌找老字号代工枸杞原浆,包装整成实验室烧瓶样,朋友圈晒图配文"中式咖啡因",这种玩法让传统制剂企业又爱又恨——爱的是订单量暴涨,恨的是代工费比纸薄,更头疼的是电商节大促,一天出货量顶过去半个月,质检员手都快拧成麻花。

政策东风倒是吹得挺猛,中药配方颗粒新国标实施后,光生产设备改造就让很多企业直冒冷汗,这时候抱团取暖就成了必选项,几家区域药企联合成立检测中心,共享HPLC质谱仪,成本分摊下来每家省了大几百万,这种"资源共享+标准共建"的模式,说不定能改写地方保护的旧规矩。

看着行业里这些七七八八的合作,突然想起十年前某位厂长的抱怨:"中药企业就像孤岛,守着秘方饿肚子。"如今形势倒过来了,大家争着拆围墙搞联盟,只是这波热潮退去时,到底哪些是真创新,哪些是伪概念,估计得等三五年才能见分晓,毕竟老祖宗留下的《雷公炮炙论》里早写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