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经典中药方,慢性胃炎患者的自救指南

一归堂 2025-05-03 科普健康 1604 0
A⁺AA⁻

"医生,我这老胃病到底能不能断根?"隔壁王叔揉着肚子第N次问我,看着他抽屉里堆成山的胃药盒,我忽然想起祖父生前总念叨的那句话:"胃病三分治七分养,老祖宗早把法子刻在医书里了。"

要说这慢性胃炎,现在简直就是都市人的通病,压力大时疼,应酬多喝两口也疼,连熬夜加班都能疼得直冒冷汗,西医说这是胃黏膜发炎,中医却看得更通透——脾胃不和才是根源,今天就给大家扒一扒那些经过千年验证的中药方子,不过先说好,治病得像煲汤般耐心,急不得!

【老祖宗留下的宝藏方子】 第一个要说的准是四君子汤,这方子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堪称补气健脾的"祖师爷",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就像四个默契的老伙计,人参给脾胃添把火,白术负责燥湿,茯苓利水渗湿,甘草调和诸药,特别适合那种吃饱就胀、整天没精神的虚性胃炎患者,不过现在野山参金贵,普通党参代替效果也不差。

要是碰上腹胀如鼓、嗳气打嗝的,就得请出香砂六君子汤,就是在四君子基础上加了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前年我舅妈就是靠这个方子调理好的,她总说砂仁那股香气最勾人,煮粥时放几粒,胃里暖烘烘的特别受用。

【对症下方才有奇效】 有位出租车师傅找我诉苦,说是空腹疼得钻心,吃点东西反而缓解,这明显是典型的饥痛饱止,属于肝胃郁热,这时候就得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牡丹皮凉血,栀子清热,再加点延胡索止痛,蒲公英消炎,喝上半个月准见效,不过这类患者要忌口,火锅烧烤绝对碰不得。

反过来若是吃撑了就发作,舌苔厚腻得像抹了层油,多半是痰湿中阻,这时候二陈汤最灵验,半夏化痰,陈皮理气,茯苓祛湿,配上生姜三片煎服,记得去年邻居张婶就是这么治好的,现在她包里总揣着陈皮糖,说是预防神器。

【现代改良版更贴心】 虽说古方可靠,但直接抓药煎煮确实麻烦,现在中医院开的免煎颗粒就方便多了,开水一冲就行,像摩罗丹这种中成药,集合了百合、麦冬、石斛等滋阴药材,对胃阴不足导致的隐痛特别管用,不过要注意,这类药偏凉,手脚冰凉的人要慎用。

还有种情况特别常见——吃药时好转,停药就反复,这时要考虑虚实夹杂,既要补脾又要祛邪,推荐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补气,桂枝温阳,白芍缓急止痛,再根据症状加些神曲、麦芽帮助消化,去年公司前台小姑娘就是靠这个方子摆脱了常年备胃药的习惯。

【调养比吃药更重要】 说到底,胃病是生活方式病,我认识位老中医,每天清晨都教患者揉腹操:顺时针摩腹36圈,逆时针再36圈,配合腹式呼吸,坚持三个月,十有八九都说胃舒服多了,饮食上要记住"热不烫唇,冷不冰牙",小米南瓜粥绝对是养胃标配。

特别要提醒的是,中药讲究辨证施治,同样是胃痛,寒凝的要温中,气滞的需疏肝,湿热的得清热,千万别看别人吃某个方子有效就照搬,就像穿鞋要合脚,看病也得量身定制,建议每周记录症状变化,复诊时给医生参考,这样调方更精准。

最后说个有意思的现象:这些年经手调理的胃病患者,白领占比越来越高,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吃饭狼吞虎咽,手机不离手,其实细嚼慢咽就是最好的养胃法,每口饭嚼20下,唾液里的酶能帮我们消化大半食物,与其到处寻偏方,不如先把吃饭当回事。

(本文所述方剂请在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