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你这车地黄出不出?我按市价加两成收!"2017年立冬刚过,安徽亳州药材市场的老李头攥着手机满头大汗,他身后停着的货车里码着上百袋地黄,这样的场景在当年秋冬交替时天天上演,谁也没想到原本稳如老狗的地黄行情,突然像脱缰野马般狂奔起来。
开春还卖"白菜价" 转眼身价差十倍 要说2017年的地黄行情,得从河南温县的老张家说起,这位种了二十年地黄的老把式,清明前看着地里齐腰高的地黄苗直叹气:"去年八毛没人收,今年五毛都得求着贩子来拉。"谁料到了霜降,他家二十亩地黄还没刨完,收购价就飙到五块二,整整翻了十倍有余。
这年春天的地黄苗确实贱得离谱,河北安国药市堆积如山的陈货压得新货抬不起头,安徽亳州、河南四大主产区的鲜地黄收购价跌到历史低点,药商老周回忆:"那时候装车的伙计边搬边嘟囔'这哪是药材,分明是柴火价',谁成想三个月后......"
天公作美玩反转 游资嗅血猛抬价 转折来得比豫剧变脸还快,2017年农历七月十五前后,河南焦作突降暴雨,万亩地黄泡在水里,老张家三代人连夜挖沟排水,最后还是有三分之一的地块绝收,这场百年不遇的洪灾,直接打乱了整个地黄产业链的节奏。
更蹊跷的是,往年这时候该上市的鲜地黄迟迟不见踪影,药商们后来才琢磨明白,原来有批神秘资金提前半年布局,这些"炒家"趁着低价包圆了二十多个冷库,把陈货捂得严严实实,等到新货因灾减产的消息传开,他们才开始悄悄放货。
药商半夜排长队 种植户悔断肠 "张老板,您订的那五十吨地黄,明天中午前必须结清全款!"亳州交易中心的老赵嗓子都喊哑了,那阵子每天凌晨三点,各大药市门口就排起长龙,载重卡车的大灯把夜空照得跟白昼似的,最疯狂的十一月初,地黄价格三天一调,药商们捧着现金都抢不到货。
眼瞅着价格飙升,去年改种玉米的农户肠子都悔青了,温县有个叫二狗的后生,本来把十亩地黄改种红薯,结果看到行情暴涨,愣是把红薯秧子拔了补种地黄,不过这种"亡羊补牢"的闹剧,终究赶不上市场变化的节奏。
资本游戏套中套 药农药商双挨刀 这波行情里最憋屈的要数中小药商,郑州老吴囤了八十吨地黄,本想着赚个盆满钵满,结果遇上"过山车",原来那些神秘资金在价格攀顶时突然撤资,大量抛售存货,2018年春节刚过,地黄价格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直坠下来,老吴最后算账还倒贴了仓储费。
种植户这边也没讨着好,看到高价心动的新手盲目扩种,结果2018年产量井喷,温县老张摇着蒲扇苦笑:"去年五毛没人要,今年五块吓死人,这地黄啊,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十年一轮回怪圈 产业痛点待破解 回望2017这场地黄风暴,暴露出中药材行业的老毛病,信息不对称让药农总在"多了摔,少了骂"的怪圈里打转,游资炒作更像一把双刃剑,如今在四大主产区,年轻人宁愿进城送外卖也不愿种药,或许正是给行业敲响的警钟。
(全文共1368字,数据来源:2017年《中国中药杂志》、河南温县农业农村局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