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药材种植前景,有人赚翻有人赔裤,这几点才是关键!

一归堂 2025-05-03 科普健康 1605 0
A⁺AA⁻

最近老李头总念叨着要把后山那几亩地改种药材,这让我突然想起2017年那会儿中药材市场的热闹劲儿,那年春天,村口王二家的黄芪还没抽穗就被药商抢订了,可隔壁村老赵种的板蓝根却烂在地里没人收,同样是种药材,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人赔得裤衩都不剩,今天咱就掰扯掰扯,2017年中药材这行到底藏着哪些门道?

政策东风吹得人心痒痒 2017年开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连发好几个文件,说要"让中药惠及千万家",各地政府也跟着凑热闹,河南搞万亩艾草基地,云南撒钱补贴重楼种植,老张家那三亩黄芩本来种着喂驴的,突然就被纳入"重点扶持品种",每亩补钱比种玉米多三倍,那时候村里人见面就问:"你家地改种啥药了?"

价格坐火箭的妖孽品种 那年最疯的是三七,云南老表们家里存的三七,价格三个月涨了两倍,听说有人把准备结婚的彩礼钱全砸进去囤货,结果年底换回辆小轿车,但这种暴利就像烟花,安徽亳州药市上,当归价格从年初的28块一斤跌到年底的9块钱,多少种植户看着满仓库的干货哭不出泪。

新手踩坑的奇葩事 老王头跟风种西洋参,结果忘了咱这纬度根本养不出人家的长白山品质,还有老刘家听信"包回收"骗局,种了五十亩川乌,秋收时药贩子直接消失,最逗的是村西头小年轻,网上抄了个"懒人致富经",结果种出来的半夏全是抽薹的残次品。

真正赚钱的门道在这里 其实2017年闷声发财的都是玩"冷门"的,像河北安国的祁木香,因为治脚气突然被药厂大量收购;浙江磐安的玉竹,韩国订单多到要排队,这些品种平时不起眼,但碰上市场需求就像中彩票,关键是要盯紧两个地方:一个是同仁堂最近的采购单,另一个是海关出口数据。

血泪教训比赚钱经验更值钱 那年亏惨的基本都是贪心鬼,老孙家看到金银花涨价,把玉米地全改种,结果新苗遭遇倒春寒,还有跟风种玛卡的,新鲜劲儿过了之后,地里长的不如萝卜值钱,最惨的是种石斛的,大棚成本还没赚回来,新鲜劲儿就过了。

现在回头看的明白账 到2017年底,真正赚到钱的就两类人:要么是像周老板这种跟着药厂订单走的,要么就是老陈这种专供夜市煲汤店的,他们不追热点,就盯着固定销路,那些想着"种啥都赚钱"的,最后多数成了肥料厂的VIP客户。

给新人的保命指南 要是现在让你选,记住这三个救命法则:第一,先找好下家再动手,超市卖干货的、中医院煎药室都是潜在买家;第二,别碰需要特殊炮制的品种,比如附子需要专业煮制;第三,永远留块地种粮食,中药材这行就像过山车,饿肚子的时候至少有口饭吃。

现在回头看2017年那阵妖风,其实机会一直都在,但得会弯腰捡钢镚,就像村头王大夫说的:"种药材不是赌命,是细水长流的生意。"那些现在还在地里忙活的,哪个不是把销售渠道摸得透透的?所以老铁们要是真想找点门路,记住别光看价格涨跌,多往药店后厨瞅两眼,那里才是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