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黑龙江也能种出道地药材?"三年前当安国药商老李第一次来到大庆市中草药种植基地时,看着地里齐腰高的板蓝根直咂舌,如今他的货车每周都要往这里跑两趟,满载着防风、黄芩等"寒地药材"运往全国市场,这片曾经只长小麦大豆的黑土地,正悄然掀起一场"绿色革命"。
在方正县得莫利镇的山坡上,老药农赵大爷蹲在自家黄芪地里,粗糙的手指捻起一株开花的药材:"过去种玉米挣不着钱,改种黄芪后,一垧地能多收两万块。"他身后的坡地上,黄灿灿的黄芪花随风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这样的场景在黑龙江越来越常见,从大小兴安岭到松嫩平原,中药材种植已形成150万亩的产业带。
黑龙江的中药种植并非偶然,农科专家王教授指着地图解释:"北纬45度的黄金种植带,12小时以上的昼夜温差,加上没污染的黑土地,简直就是中药材的天然孵化器。"数据显示,这里的黄芩苷含量比南方产区高出15%,板蓝根的抗病毒成分更是达到药典标准的1.8倍,就连最"娇气"的西洋参,在牡丹江的林下参种植基地也扎下了根。
政策春风吹醒了沉睡的黑土地,2021年省里出台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就像及时雨,不仅给种植户补贴种苗,还建起了30个良种繁育基地,在绥化市的定制药园里,贵州百灵的技术人员正指导药农搭建遮阳棚:"按GAP标准种出的半夏,订单价比市场价高出三成。"这种"企业+合作社"的模式,让全省中药材初加工转化率提升到65%。
最让人惊喜的是林下经济的创意,伊春的林业工人在松树林下套种龙胆草,既不耽误木头生长,又额外增收,黑河的农民在玉米地里间作蒲公英,春天收菜夏天卖茶,一地双收,更绝的是科研院所培育的"寒地人参",耐得住零下30度的寒冬,亩产收益顶得上三晌玉米。
不过这行当也有门道,中药材种植大户老刘摸着下巴提醒:"种药材不能跟风,得看准市场,去年黄芩价格跌到5块钱一斤,多亏改种了赤芍才保住本钱。"省农科院的专家团队为此开发了"龙药云"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全国药材价格走势,帮药农避开种植陷阱。
站在五常市的万亩菊花种植基地前,金灿灿的花海望不到边,无人机正在空中喷洒营养液,智能温室里无土栽培的铁皮石斛长势喜人,这个曾经的"北大荒",如今成了名副其实的"中药粮仓",随着哈尔滨中药材国际商贸城的落成,这里的道地药材正通过中欧班列走向世界,黑土地上的"草药经济",正在书写着新时代的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