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药材信息网,陇药走向全国的数字桥梁

一归堂 2025-05-02 科普健康 1605 0
A⁺AA⁻

"张大哥,您这茬当归品相这么好,咋还愁卖不上价?"在甘肃陇西县中药材交易中心,药商李经理指着堆成小山的药材直叹气,老张蹲在墙角吧嗒着旱烟,苦笑道:"去年这时候收药的贩子压到五块钱一斤,今年刚挖出来,连个问价的都没有......"

这样的场景在甘肃道地药材产区曾屡见不鲜,直到2018年甘肃中药材信息网上线,这个汇聚全省300多种药材产销数据的"超级数据库",彻底改变了"药贱伤农"的困局,如今再走进陇西、岷县、渭源这些"千年药乡",手机里刷着信息网报价的药农,脸上的笑容比晒场上的黄芪还要灿烂。

从"信息孤岛"到"数字药仓" 甘肃作为全国中药材主产区,当归、黄芪、党参产量占全国总量70%以上,但过去二十年间,药农们始终被困在"信息孤岛"里——外地药商联合压价时,老乡们还在靠村委会大喇叭广播行情;城里药店打着"道地药材"旗号卖高价,种药人却守着金山过苦日子。

"以前种药材就像蒙眼走路,全凭运气。"岷县梅川镇药农王建军掰着指头算账:2019年他跟着信息网发布的全国市场价格指数,把原本春季集中上市的党参错峰储存到中秋,每公斤多赚了12元,现在他家炕头上常年备着三样东西:智能手机、电子秤、信息网打印的行情表。

这个由省农业农村厅牵头搭建的公益性平台,像台全天候运转的"药材气象站",打开首页,红芪、黄芩等50余种核心药材的实时价格曲线跳动不止;点进"产销对接"栏目,全国2000多家药企采购需求滚动更新;"技术课堂"里,中国药科大学专家录制的《当归病虫害防治》视频已被播放超百万次。

指尖上的致富经 在渭源县会川镇的"药材驿站",站长李娟的手机同时挂着8个村民微信群,每天清晨,她都会把信息网推送的"今日快讯"转发到群里:"成都荷花池市场黄芪统货涨2元,亳州十九里地产当归走畅......"这些带着泥土味的市场情报,让十里八乡的药农养成了晨起先刷手机的习惯。

更妙的是平台的"智能匹配"功能,去年雨季,宕昌县哈达铺镇300吨党参面临霉变风险,药农们在信息网发出紧急求助,三天后,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等地的烘干加工企业连夜派车抢购,原本滞销的"烫手山芋"变成了抢手货,这种"危机变商机"的故事,在陇原大地已成家常便饭。

年轻药农们玩出了新花样,90后小伙赵旭东在快手直播时,总要把信息网的数据图表投屏当背景:"家人们看这个K线图,红芪价格连续三周上涨,现在出手正合适!"他直播间的"老铁们"既有青海玉树的藏医,也有广州清平市场的批发商,看着实时更新的全国均价下单,比菜市场买菜还踏实。

产业链上的数字革命 在兰州高新区的信息中心大屏前,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新上线的"区块链溯源系统",扫描包装袋上的二维码,从种子选购、施肥记录到加工炮制全流程一目了然,定西某药企负责人算了一笔账:通过信息网对接的GMP认证车间,把他们的黄芪饮片生产成本降低了18%,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广药集团、同仁堂等龙头企业的长期订单。

这场静悄悄的数字革命正在重塑千年陇药产业,过去"提篮叫卖"的原始交易,变成了精准高效的"云上对接";曾经"各凭经验"的粗放种植,升级为"数据导航"的标准化生产,据统计,平台上线五年来带动全省药农户均增收2.4万元,中药材电商交易额从9.7亿元飙升至去年的83亿元。

乡村振兴的"陇药密码" 暮色中的陇西中药材博览园灯火通明,来自越南的客商正通过信息网VR展厅考察产地,这个会说越语的"数字向导",不仅能360度查看万亩GAP种植基地,还能实时调取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园区主任笑着透露:借助平台的国际版推广,甘肃中药材已打入"一带一路"沿线27个国家,当归出口量近三年翻了两番。

站在新时代的风口上,甘肃中药材信息网正在书写更大的文章,今年新开通的"康养旅游"频道,把采药体验、药膳民宿搬上了云端;与中科院合作建设的"中药基因库",让千年古方插上了科技翅膀,正如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所说:"要让手机成为药农的新锄头,让数据变成地里的金疙瘩。"

夜幕降临时,陇西县首阳镇的中药材夜市热闹非凡,摊主们不再只盯着秤杆上的斤两,而是不时刷新着手机上的物流信息,老张家的当归终于等到了云南客商的收购车,李经理的档口则挂出了"支持信息网扫码溯源"的新招牌,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千年药都",正借着数字化的东风,把祖辈传承的草木智慧播撒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