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方连着下了半个月雨,我家墙角的除湿盒都快溢出来了,隔壁王婶天天念叨腰酸背痛,刘叔总说脑袋昏沉像顶着块湿布,这时候我就想起奶奶常说的"手挡散",这味祛湿健脾的中药方子,可是她从医四十年的老父亲手把手教出来的。
要说这手挡散的来历,得追溯到民国年间,当时江南闹水灾,很多百姓得了"湿地黄"的怪病,浑身浮肿没力气,有个游医老周头用苍术、白术、茯苓三味药打粉,让患者每天早晨空腹吃一勺,没想到半个月就见效了,因为这药粉放在手心刚好能挡住,老辈人就管它叫"手挡散"。
去年梅雨季我特意去中药房配过这副药,掌柜的老师傅边称药边唠叨:"现在年轻人体内湿气比老一辈还重,空调房呆久了,冷饮当水喝,这不都是自找的?"他给我抓的配方是:炒苍术30克、白术30克、茯苓60克,这三味药按1:1:2的比例混合,老师傅特别强调必须用柴火铁锅炒制,电磁炉炒的药性要差三分。
说到具体用法可有讲究,每天早上刷牙后,舀两勺药粉含在嘴里慢慢嚼,刚开始觉得又苦又涩,配上温开水送服才行,我连吃了七天,舌头上的齿痕明显淡了,上厕所也不那么黏马桶了,不过要避开月经期和感冒发烧的时候吃,孕妇更要忌口。
我们小区张老师最懂行,他把这三方子稍作改良,原来他加了10克甘草调和药性,还建议用米酒代替温水送服,他说米酒能帮着药力往经络里钻,特别适合关节疼的老寒腿,上个月他带着退休教师们采风,人人兜里都揣着手挡散,爬山时掏出来吃就像吃糖果似的。
现在中医院也对手挡散做了改良,市中医院的制剂室把药材超微粉碎,做成了方便携带的独立小包装,每盒三十包,早晚各一袋,价格比普通保健品便宜多了,我去复查时,大夫指着化验单说:"你看这舌苔照片,之前像抹了猪油,现在清爽多了。"
不过要提醒大家,真要买手挡散千万别图便宜,上周邻居在夜市买的三无产品,吃了上吐下泻,认准GMP认证的正规药厂,包装上必须有"国药准字"批号,要是自己在家熬药,记得苍术要先泡两小时,茯苓要捣成黄豆大的颗粒,白术切片后用麦麸炒到焦黄。
最近我发现个有趣现象,写字楼里的白领开始用手挡散代替咖啡,市场部的小陈说:"自从喝了这个,下午再也不犯困,而且体重轻了四斤。"不过中医科王主任提醒,这方子主要针对痰湿体质,阴虚火旺的人越吃火气越大,最好先找大夫把脉再决定。
说到底,老祖宗传下来的方子能流传百年,靠的就是简简单单几味药解决大问题,现在药店里花里胡哨的祛湿茶动辄上百块,还真不如这十几块钱的手挡散实在,当然啦,再好的药也得配合作息,晚上别熬夜追剧,少吃冰西瓜,这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