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从野草到中药界的滋阴高手

一归堂 2025-05-01 科普健康 1602 0
A⁺AA⁻

前些天去中药铺抓药,老师傅从抽屉角落里摸出个油纸包,里面躺着几粒像花生米似的干货:"这是川麦冬,泡茶喝最解秋燥。"我捏起一颗咬了口,清甜带点回甘,没想到这不起眼的小根茎竟是中药里的大角色。

藏在《本草纲目》里的故事 要说麦冬的历史,得从两千年前的《尔雅》说起,古人管它叫"虋冬",说是"阶前草根",意思是台阶下随便长的野草,可就这么个随处可见的植物,被医圣张仲景看中了,他那个治虚劳的"麦门冬汤",硬是把麦冬捧成了滋阴润燥的头号选手。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写得更有意思:"久服轻身明目,和车前、忍冬煎饮,治肠燥便秘。"现在药店里卖的麦冬分浙麦冬、川麦冬两大派系,前者肥嘟嘟像糖蒜,后者细长似鱼籽,都是晒足六个太阳的干货,老药师教我辨别好坏的诀窍:掐一截断面要糯叽叽的,嚼着粘牙才正宗。

现代人更需要的"天然润肤剂" 前阵子办公室空调吹得嗓子冒烟,同事从保温杯里倒出几颗胖大海,我却摸出自己的玻璃罐——装的是去年存的杭麦冬,这玩意儿泡水最妙,刚开始泛着淡淡的青,半小时后慢慢舒展成半透明的玉带,喝起来有股甘蔗汁混着竹沥的清香。

现在人总熬夜追剧吃烧烤,体内津液耗损得厉害,老中医常说"阴虚生内热",这时候麦冬配枸杞、菊花,比什么凉茶都管用,特别是秋天咳嗽带血丝的,拿麦冬炖梨,加两勺蜂蜜,连着吃三天准见效,不过要记住,脾胃虚寒的人得悠着点,这宝贝偏寒性,就像冰镇杨梅汁,痛快是痛快,可不敢当白开水灌。

厨房里的养生魔法 我妈最爱在鸡汤里丢几粒麦冬,她说这样炖出来的汤不腻还带甜味,有次家里炖羊肉,我偷偷撒了把麦冬,结果肉香里透着丝丝甘冽,连向来怕膻的小侄女都喝了两碗,其实最简单的法子是煮粥,小米粥滚开时扔十来颗,熬到米花绽开,盛出来亮晶晶的,比冰糖雪梨更滋润。

广东人会拿麦冬煲汤,配上沙参、玉竹,文火慢炖三个钟头,那汤能照出人影,北方人喜欢泡酒,五斤高粱酒搁半斤麦冬,泡到过年拿出来,琥珀色的酒液抿一口,从喉咙暖到脚底板,不过孕妇和小孩要避开,这滋阴的劲儿太猛,好比给小火苗浇汽油。

藏在山野间的养生密码 上个月去川西采风,见着漫山遍野的麦冬田,当地药农告诉我,这玩意娇气得很,非得砂壤土,还得跟玉米轮作,挖麦冬讲究时辰,冬至前后最好,那时候根茎攒够了天地精华,新鲜麦冬直接嚼着吃最补,但城里人难得碰到,多半还是靠药房里的干品。

有意思的是,现在很多奶茶店推出"麦冬竹蔗饮",透明的杯子里浮着几片翡翠色的薄片,喝起来有甘蔗的甜加上薄荷的凉,还有人把麦冬打粉做面膜,说是能祛黄气,不过这些新花样到底咋样,还得问问老辈人才知道。

收着柜子里的麦冬罐子,突然想起小时候外婆总在立秋那天煮麦冬酸梅汤,乌梅的酸遇上麦冬的甜,再加块冰镇西瓜,那就是八十年代的"中药特饮",如今虽然包装越来越精致,但那份滋养人的心意,倒是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