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好多朋友都在养生局里泡枸杞、煮四物汤,但一提到去中药店抓药就抓瞎,上次闺蜜小芳抓了三副调理气血的方子,结果喝出拉肚子——原来是把该后下的薄荷一股脑全煎了!今天咱就唠点实在的,手把手教你避开抓中药的那些雷区。
抓药前必须知道的3件事
-
别当"甩手掌柜" 千万别以为拿着方子往柜台一放就完事了!去年陪老妈抓降血压的夏枯草钩藤饮,亲眼看见店员把30g写成20g,现在正规药店都允许你盯着称,电子秤屏幕要盯紧,特别是贵重药材像三七、虫草这类,差5克就是好几张票子。
-
自带"装备"更靠谱 建议随身携带小本子记下医生叮嘱:比如治痘痘的金银花要开花前的忍冬藤才有效,治失眠的酸枣仁必须用炒过的,有次记者暗访发现,某网红店竟用染色山楂冒充焦山楂,自己备个小手电筒照照药材成色很有必要。
-
特殊药材提前说 上个月表姐抓调经药闹笑话,处方明明写着"阿胶烊化",她非让店员打成粉,老药剂师急得直跺脚:"这好比让熊猫吃饼干屑!"像阿胶、鹿角胶这些胶类,必须单独处理;含蜥蜴类的药材要特别注明干燥方式。
药房避坑指南(附实战案例) 【案例】同事王哥抓补肾方,回家发现少了几味药,回店理论时老板振振有词:"菟丝子断货,给您换了同等价位的锁阳!"后来才知道,这两味药药性完全两码事。
防坑要点:
-
逐味核对药材 拿到包好的药别急着走,当场打开检查,党参应该是狮子盘头状,黄芪断面有金盏银盘纹,如果发现当归切得比拇指粗,赶紧让重切——太厚影响药效释放。
-
警惕"美丽的陷阱" 别被过分漂亮的药材迷惑!过度硫熏的百合白得发亮却伤肝,染色西红花泡水瞬间掉色,记住天然虫草有明显虫眼,表面泛黄属正常,那种金灿灿的反而要小心。
-
问清炮制方法 治疗风寒感冒的麻黄,生用发汗力猛,蜜炙后更适合老人小孩,去年邻居张叔抓止咳药,没问清楚把生枇杷叶直接煮,苦得整夜睡不着——这叶子背面绒毛必须刷干净。
抓药后的保存秘诀 上周清理药箱翻出陈年三七,结果发现已经霉变长毛,其实不同药材各有"脾气":
- 枸杞、桂圆这类含糖量大的,必须密封冷藏
- 人参、西洋参建议用大米同储防潮
- 陈皮、艾叶等干货要悬挂通风处 最保险的方法是把所有药材装进食品级自封袋,再套层黑色塑料袋避光,记住川芎、白芷这些含挥发油的药材,超过6个月没药用价值。
代煎药水的隐藏门道 现在很多人图省事选代煎,但你知道吗?
-
煎药器具大有讲究 铜锅熬出的药汤会发绿(正常现象),不锈钢锅最稳妥,某宝那些几十块的电动煎药壶,很多温控不准导致药效流失。
-
特殊煎法要盯紧 治疗荨麻疹的浮萍需要纱布包煎,不然细小绒毛刺激喉咙,去年亲历药房小妹把先煎的石膏和其它药混煮,导致整锅药报废。
-
接收时重点检查 拿到代煎包先看有没有沉淀分层,优质药汤应该是淡棕黄色透明液体,曾经曝光过不良商家用茶色素勾兑假药汤,摇一摇起大量泡沫的就是有问题。
老药师私藏冷知识
-
抓药最佳时间 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前后药材市场波动大,周四周五人最多容易出错,建议周三上午或周末下午错峰抓药。
-
季节影响药效 清明前的蒲公英最嫩,冬至后的熟地黄最醇,去年霜降前去抓桑叶,老师傅特意留了带露水的嫩叶:"这时候的桑叶疏风热效果翻倍。"
-
地域差异要注意 北方药店习惯用制何首乌,南方多用生首乌;川贝母在高原地区效果打折扣,去年云南同学抓祛湿方,店家硬把茯苓换成猪苓,结果越吃舌苔越厚。
最后划重点:抓中药就像谈对象,既要懂它的"脾气秉性",又要提防中间商耍心眼,建议大家首次抓药选老字号,平时多和坐堂老中医唠嗑涨知识,记住任何药材都不是保健品,对症才是关键!下次再去抓药,记得掏出这篇攻略对照检查,别再让辛苦钱打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