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药箱时翻出几包橘黄色的中药材,突然想起小时候总把橘子当零食的日子,谁能想到这酸甜可口的水果,浑身上下都是治病的宝贝?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药里那些带着"橘子基因"的神奇存在,看完保证你吃橘子时再也舍不得扔任何部分。
橘核:被丢掉的"橘子籽"竟是疏肝利器 每次剥橘子都有人嫌弃籽多?可别小看这些硬邦邦的小颗粒,老中医说这叫"橘核",专治两种让人头疼的毛病:一种是月经前乳房胀痛得像揣了块石头,另一种是生气后胁肋胀得喘不过气,记得去年邻居王姐乳腺增生疼得直咧嘴,老中医就让她每天用橘核泡水喝,半个月就见效。
用法也简单:新鲜橘核晾干后直接嚼,或者敲碎煮水,不过要提醒一句,气虚体弱的人悠着点,这玩意儿破气力度可不小,下次吃砂糖橘时,不妨把籽留起来晒干,攒够半罐子就是应急小药箱。
橘络:网住咳嗽的"蜘蛛侠" 仔细看看橘子瓣表面那层白丝丝,是不是像蜘蛛网?这在中药里叫"橘络",可是治疗久咳不止的宝贝,记得去年流感季,办公室此起彼伏的咳嗽声,我泡了壶橘络茶分给大家,同事小刘咳了半个月的黄痰,连喝三天就说嗓子清爽多了。
这白毛毛还有门道:刚撕下来的鲜橘络止咳化痰最好,晒干的效果就打折扣,不过别急着扔橘子皮,先把内层的橘络刮干净再丢,要是嫌新鲜橘络不好保存,药店买的橘络粉冲水喝也管用。
橘叶:阳台上长着的"消炎药" 很多人不知道,橘子树的叶子也是中药,老家院子里那棵盆栽金桔,每年春天我都摘几片叶子备用,上次朋友火锅吃多了喉咙痛,我就给他煮了橘叶水,做法特别简单:鲜橘叶洗净加冰糖炖半小时,晾凉后当茶饮,第二天他就说嗓子不冒烟了。
不过要认准真正的橘叶,有些李子树叶长得挺像,辨别窍门是看叶脉——橘子叶背面主脉明显凸起,侧面摸起来有细小油点,现在正是柑橘抽新叶的时候,家里种橘子的千万别浪费资源。
陈皮:越陈越值钱的"橘子皮" 说到中药里的橘子明星,必须提名陈皮,但知道吗?不是所有橘子皮都能叫陈皮,必须是广东新会产的广陈皮,晒够三年才算入门,我家老爷子常年喝陈皮普洱茶,说是刮油降脂,去年他体检查出脂肪肝,医生还特意嘱咐要多喝这个。
新鲜橘子皮别急着丢,阴干后就是"陈皮幼崽",不过刚晒的不能直接泡茶,得用盐腌过再晒,不然容易上火,判断陈皮年份有个土方法:颜色越深越陈旧,掰开断面看,年份久的会泛起油光。
青皮:未熟橘子的"脾气调节器" 药房里卖的那种墨绿色小橘子干,其实是未成熟的青橘子制成的"青皮",这玩意儿专治各种"憋屈病":比如生闷气导致的两肋胀痛,或者情绪抑郁引起的胃口差,上个月项目赶进度,连续加班让我胸闷得慌,抓了几颗青皮泡水,那股子辛香之气确实能顺气。
不过青皮比橘核更猛,脾胃虚弱的人慎用,识别真假青皮要看绒毛,真品表面有细密的白色绒毛,闻起来带点刺鼻的清香,现在正是青橘上市的季节,不妨买些切片晒干备用。
枳实:酸橘子结出的"消食金疙瘩" 有些橘子天生很酸,但别急着淘汰,这种酸橘子的幼果在中药里叫"枳实",是治疗积食腹胀的高手,我闺女积食发烧那晚,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枳实,切成薄片煮水,喝下去没多久就开始放屁排气,小肚子立刻松快了。
不过枳实分两种:江西枳实偏圆像个小皮球,四川枳实细长像橄榄,买的时候要选分量重的,轻飘飘的可能是陈年旧货,新鲜的枳实切开能看见晶莹的汁液,闻着有股浓烈的柑橘香。
橘红:咳嗽星人的"救命稻草" 药房里那些红棕色的橘子皮碎片叫"橘红",专治寒咳,去年冬天我妈半夜咳得睡不着,含片橘红立马止住,辨别好坏有个诀窍:正宗橘红应该带着白色筋络,完全发黑的可能是硫磺熏过的。
自己制作橘红也不难:选表皮完好的橘子,削下外层红色部分,剪成细丝晒干,感冒初期咳嗽时,拿橘红丝泡水,加点蜂蜜和姜片,效果比止咳糖浆还灵。
橘饼:能治病的"古董级零食" 最后说个有意思的——中药房里卖的"橘饼",这不是普通蜜饯,而是用特殊工艺炮制的药材,古法要做九蒸九晒,治咳嗽比新鲜橘子还管用,我奶奶留下的老橘饼,现在成了家里的传家宝,感冒咳嗽时含一片,比吃药片强多了。
不过市面上很多橘饼加了防腐剂,真正药用的应该表面泛白霜,咬起来韧劲十足,买的时候看配料表,只有橘子、蜂蜜和糖的才是正经货。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老祖宗留下的都是宝贝,下次吃橘子别急着扔,从籽到皮全是药,不过要提醒一句,这些橘类中药虽好,但孕妇和儿童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毕竟再温补的药材,过量也会物极必反,你家有没有祖传的橘子偏方?欢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