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越来越热,很多小伙伴是不是总觉得浑身黏糊糊的?脸上冒油长痘、嘴里发苦、大便不成形……这些信号都在提醒你:身体里的湿热该清理啦!作为研究中医养生多年的自媒体博主,今天给大家整理了10种老中医常用的祛湿热中药材,全是干货,建议先收藏再细看!
为什么湿热重的人这么多? 现在人爱吃火锅烧烤、熬夜追剧、久坐不动,这些习惯都会让"湿气"缠身,中医说的"湿"就像梅雨天的墙壁,黏腻沉重;"热"则是体内憋着的火苗,两者勾结就变成让人难受的湿热,最典型的表现是: • 早上起来舌头黄腻像涂了层蜡 • 脸上油光满面,后背长满痘痘 • 小便发黄,大便沾马桶冲不干净 • 莫名感到疲倦,像裹着湿棉被 如果你中了2条以上,真该好好调理了!
10味祛湿热中药,家家厨房都有
-
茯苓——健脾祛湿的"黄金搭档" 这个像白馒头片的药材可别小看!它能把多余湿气通过小便排出去,特别适合脾虚湿盛的人,煮粥时放10克茯苓,连喝一周,你会发现早上起床不再昏沉,注意要买白色的茯苓块,带红色的赤茯苓偏寒性,体寒人少用。
-
薏米——湿气重的救星 超市里5块钱一斤的薏米可是祛湿明星!但它性微寒,直接煮粥容易伤胃,正确做法是炒薏米:平底锅小火炒到微黄,每天抓一把泡水喝,尤其适合下半身水肿、脚气重的朋友,坚持喝两周,裤腰都会松快些!
-
赤小豆——比红豆更祛湿 千万别再买错!细长的赤小豆才是祛湿高手,圆滚滚的红小豆主要是补血,煮赤小豆薏米水时,记得提前浸泡3小时,大火煮沸转小火焖半小时,当茶喝效果最好,孕妇和体寒姑娘要少喝,加点生姜平衡寒性。
-
干荷叶——大吃大喝后的急救包 夏天去餐馆吃饭,很多凉茶里都漂着荷叶,它就像天然的"刮油器",对暴饮暴食引起的湿热特别管用,抓半张荷叶(约5克)加山楂煮水,饭后半小时喝,能明显感觉肚子没那么胀,不过荷叶性凉,连续喝别超过三天。
-
冬瓜皮——废物变宝贝 下次削冬瓜别扔皮!晒干的冬瓜皮是清热利水的好东西,拿20克冬瓜皮加10克西瓜翠衣(就是西瓜外层绿皮),煮15分钟代茶饮,专门对付夏季暑湿引起的口渴尿黄,新鲜的冬瓜皮煮水洗脸,还能控油祛痘呢。
-
玉米须——最便宜的祛湿茶 煮玉米时被扔掉的须须其实是中药!它利水渗湿的效果堪比茯苓,关键是免费啊!收集20根鲜玉米须,加3颗冰糖煮10分钟,每天喝一杯,对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特别有效,注意要用新鲜带苞叶的,晒干的药效会打折。
-
白术——脾虚湿重的救星 有些朋友明明祛湿但效果不好,其实是脾胃运化差,这时候就要请出白术这个"健脾队长",10克白术配5克茯苓,再加几颗红枣,煮成糊糊当早餐,连续吃半个月,你会发现胃口好了,舌苔没那么厚了,白术有点燥,便秘人士要慎用。
-
黄芩——上火+湿气的灭火器 额头长痘、口腔溃疡、小便刺痛,这些湿热上头的症状,黄芩最在行,抓5克黄芩切片,加3克甘草泡茶,喝两天就能灭火,不过黄芩极苦,建议搭配枸杞或菊花调味,脾胃虚寒的人喝了可能拉肚子。
-
茵陈——肝胆湿热的克星 经常熬夜导致口苦、胁痛、皮肤发黄?这是肝胆湿热的表现,抓15克茵陈煮水,一天分三次喝完,连续三天就能缓解,春天遇到小雨连绵的"回南天",用茵陈煮鲫鱼汤,既能祛湿又不伤阴,广东人最爱这样吃。
-
芡实——一边祛湿一边补精 前面说的祛湿药大多偏泻,而芡实是难得的"补泻兼施"高手,睡莲结的种子能健脾止泻,对长期腹泻的湿热体质最合适,用芡实炖山药排骨汤,每周喝两次,既能祛湿又不伤正气,特别适合产后体虚的妈妈们。
祛湿热的实战技巧 光吃药还不够,这几个坏习惯不改,湿热永远去不干净: ① 别再吃撑!每顿七八分饱,给肠胃留余地 ② 戒掉冰饮料!冷饮会让湿气越积越多 ③ 傍晚别剧烈运动!出汗后吹风更容易受潮 ④ 花椒水泡脚!10粒花椒煮水,泡到微微出汗 ⑤ 午时敲带脉!每天中午11点敲打腰两侧
经典祛湿食疗法
- 四神汤:茯苓10g+芡实10g+莲子10g+山药10g,炖猪肚或煮粥
- 三豆饮:绿豆20g+赤小豆20g+黑豆10g,加冰糖煮烂
- 冬瓜薏米鸭:老鸭半只+冬瓜500g+炒薏米30g,煲汤喝
祛湿热就像拖地,要慢慢来不能急,一般坚持调理1-2个月才会见效,中途又胡吃海喝等于白忙活,如果症状严重到影响生活,赶紧找专业中医师把脉开方,别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