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中药材协会,守正创新中的药香担当

一归堂 2025-05-01 科普健康 1604 0
A⁺AA⁻

"老张,今年咱合作社的艾草又丰收了吧?"在襄阳市郊区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襄樊中药材协会的技术员小王正蹲在田间,仔细查看艾草的长势,这片泛着清香的紫色田野,正是协会"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结出的硕果。

扎根鄂西北十五年,这个由37家药企、200多个种植大户组成的行业组织,早已成为襄樊道地药材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纽带,从秦巴山区的七叶一枝花到汉水沿岸的半夏,从制药企业的标准化生产到电商平台的直播带货,处处活跃着协会成员的身影。

山沟里长出"金疙瘩"
十年前,襄樊中药材种植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粗放阶段,枣阳的老药农李大爷记得,当年种出来的瓜蒌个头参差不齐,收购价低得连化肥钱都赚不回来,转机出现在2018年,协会引进湖北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团队,在南漳县建立首个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原来施肥讲究时辰,采收要看月相,这些门道以前哪懂?"如今李大爷的瓜蒌不仅产量翻番,还成了同仁堂的抢手货。

协会秘书长刘芳的手机里存着上千张"药材地图",哪座山的黄精含糖量达标,哪条溪的苍术有效成分最高,这些大数据支撑着"襄七味"地理标志品牌的打造,去年协会推动制定的《襄樊道地药材种植规范》,让艾绒燃烧速度、当归切片厚度都有了量化标准。

车间里的"中药智造"
走进协会会员单位楚药集团的GMP车间,全自动生产线正将黄芪饮片封装进印着二维码的礼盒,这种融合传统炮制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生产场景,正是协会推动产业升级的缩影,技术总监陈工展示着智能炒药机:"温度误差控制在±2℃,比老师傅手感还准。"

质量控制中心的检测台上,摆放着协会统一配发的快检设备,过去药农最怕压价扣杂,现在手持检测仪5分钟就能测出重金属含量,这种"种植溯源+质量认证"的双重保障,让襄樊中药材在广交会上拿下中东客商的千万订单。

古法新用的"破圈"之道
在抖音直播间,"襄草堂"的主播正演示九蒸九晒黑芝麻丸的古法工艺,这个由协会孵化的电商品牌,把熬制龟苓膏的老药师变成了网红达人,线下布局同样精彩:协会联合文旅局开发的"寻药谷"线路,让游客在采药识香中感受《神农本草经》的智慧。

最让年轻人惊喜的,是协会文化中心开设的"中药咖啡"体验课,当归拿铁、枸杞美式这些创意饮品,让千年药典焕发时尚气息,95后会员小林设计的艾草香囊,更是成为武汉马拉松的官方伴手礼。

乡村振兴的"药方"
在保康县过渡湾村,返乡创业的赵姐指着新建的药材烘干房算账:"以前阴雨天药材发霉血本无归,现在协会补贴的电烘设备,每斤成本降了两成。"这种精准帮扶覆盖全产业链,从种苗统育到冷链物流,从专利共享到品牌共建,协会就像中药材行业的"大家长"。

最近协会又在谋划新动作:筹建鄂西北中药材基因库,开发药食同源预制菜,甚至尝试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全流程追溯,正如会长在年会上所说:"要让襄樊的中药香,飘进现代人的生活日常。"

夜幕降临,市区某中医馆的霓虹灯下,"襄七味"的灯箱格外醒目,从秦巴深山到汉水码头,从祖辈相传的草药包到跨境电商的包裹箱,襄樊中药材协会正在书写一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鲜活样本,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