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谁在疯狂求购中药材全虫?背后真相揭秘!

一归堂 2025-05-01 科普健康 1603 0
A⁺AA⁻

"老板,全虫还有货吗?"
2015年10月的一天,我在安徽亳州药材市场帮亲戚看店,突然被几个操着北方口音的客商围住,他们手里攥着采购单,眼神像饿狼一样盯着柜台后的全虫罐子,这种场景在平时很少见,毕竟全虫(也就是全蝎)虽然药用价值高,但价格也不菲,一般药店都是按需进货,可那天,类似的询问此起彼伏,连我这个临时工都忙得晕头转向。

2015年的"全虫热":从药商到养殖场的连锁反应

那时候我才知道,2015年下半年中药材市场暗流涌动,全虫的价格从每公斤800元一路飙升到1200元,还不是有钱就能拿到货,后来我托熟人打听,发现全国至少有三股力量在抢货:

  1. 大型药企囤货:同仁堂、广药集团这些老牌药厂都在悄悄囤积全虫,听说是因为当年国家药典修订,全虫的"熄风镇痉"功效被重点推广,治疗中风、癫痫的中成药配方里它成了"香饽饽"。
  2. 炒家入场:有些专门倒卖中药材的"倒爷"嗅到商机,直接包车到产地收购,他们赌的是全虫价格继续涨,转手一卖就能赚差价。
  3. 中医诊所备货:北方某省突然出台政策,要求基层卫生院必须配备三个月以上的中药储备,全虫作为"镇店之宝",自然被重点采购。

我亲戚的小店那个月光全虫就卖了二十多万,创下历史新高,有个山西客商直接订了50公斤,还神秘兮兮地说:"兄弟,这波行情至少持续到过年,有多少收多少!"

全虫为啥突然成了"硬通货"?

现在回头看,2015年的全虫疯抢不是偶然,当时发生了三件大事:

  • 政策东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全虫列入《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要求乡镇卫生院普及相关疗法。
  • 灾情影响:河北、山东两大全虫养殖基地当年遭遇洪灾,产量锐减30%,市场突然断货。
  • 游资搅局:当时股市动荡,一些撤出来的热钱盯上中药材市场,全虫因为体积小、易储存,成了炒作对象。

我亲眼见过最疯狂的一幕:两个药商为了争20公斤全虫,直接在店里吵起来,最后价格被抬到1500元/公斤,老板一边数钱一边嘀咕:"这哪是卖药材,分明是卖黄金!"

产业链上的众生相

那几个月,整个产业链都像上了发条:

  • 养殖户:山东老王家的蝎子养殖场原本计划扩产,结果发现种虫被炒到天价,只能咬牙卖掉存货。
  • 中间商:河南周口的几个贩子联合起来,把周边县的零散货源全部吃下,坐等涨价。
  • 药店老板:北京某老字号药店经理跟我抱怨,他们采购价一个月涨了两次,却不敢提高零售价,怕得罪老顾客。

最惨的是普通消费者,原本用来治疗风湿关节痛的全虫药酒,价格翻了好几倍,有次听见两个大爷在店里嘀咕:"这全虫咋比人参还贵?"

疯狂背后的隐患

到了2015年12月,市场突然急刹车,原因有两个:

  1. 虚假需求破灭:药企和诊所的备货完成,炒家手里囤的货砸在手里。
  2. 替代品出现:某药厂推出"全虫冻干粉",声称效果相同但成本更低,一下子打乱了市场节奏。

2016年开春,全虫价格暴跌到600元/公斤,很多囤货的赔得血本无归,那个山西客商后来见到我,拍着大腿叹气:"早知道当年该听你劝啊!"

给后来者的提醒

这些年我看着中药材市场起起落落,琢磨出几点门道:

  • 政策比天气难测:2015年全虫的暴涨本质是政策催熟的市场泡沫。
  • 别追风口:当街边大妈都在讨论某种药材赚钱时,往往已经过热了。
  • 品质才是王道:那些年靠炒货发财的人多数昙花一现,反而老老实实做养殖的养殖户稳扎稳打。

最近听说全虫价格又涨了,但我再没见过2015年那种全民疯抢的场面,市场还是那个市场,只是懂得敬畏规律的人越来越多了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