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听老中医提起一种叫"八股牛"的草药,说是对付湿疹、癣症的高手,这名字听着新鲜,上网一查才发现它竟是李时珍笔下的"白鲜皮",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既能入药又能当野菜的神奇本草,看看它到底藏着多少养生智慧。
从"八股牛"到"白鲜皮":千年别名演变史
在东北长白山脚下,采药人管这种开紫花的草本叫"八股牛",据说是因为它的根须像八条牛腿,而在陕西关中地区,老辈人称它为"臭腥草",晒干后那股类似羊膻味的香气确实独特,其实这些接地气的土名儿,都是指向同一味中药——白鲜皮。
翻开《本草纲目》,李时珍给它取名"白鲜"倒是贴切:"根色白而虚软,气味如羊膻",不过古代医家更爱用它的果实入药,现在则多取根皮用,就像人参有野山参、园参之分,白鲜皮也有北鲜皮、南鲜皮之别,道地药材当属辽宁、河北产的"关白鲜"。
祛湿解毒的"皮肤医生"
去年邻居家小孩满身红疹,西医药膏越抹越严重,后来老中医开了个方子,里头就有八股牛配苦参煎水擦洗,没想到三天就见效,这让我对它刮目相看,原来这味药专克皮肤里的"湿热毒",就像自带小空调给身体除湿。
老中医说它最擅长对付三种情况:一是春天梅雨季节的湿疹瘙痒,二是吃海鲜过敏起的风团,三是脚气引发的糜烂,有个偏方特别管用:鲜白鲜皮捣碎敷患处,比激素药膏安全多了,不过孕妇和体寒的人要慎用,毕竟它性味苦寒。
厨房里的养生密码
前阵子去农家乐,老板端上一盘凉拌"龙须菜",嚼着清甜脆生,一问才知道是白鲜嫩叶焯水做的,这倒让我想起《救荒本草》里的记载,旧社会闹饥荒时,百姓常挖它当野菜充饥,现在知道它药食同源,春天掐嫩芽炒鸡蛋,夏天拿根煮鲫鱼汤,既祛湿又开胃。
有次见中药房的老师傅拿白鲜皮泡酒,他说这是祖传的关节痛秘方,白酒浸泡两周后,每天擦骨缝处能驱风除湿,不过现在年轻人更喜欢拿它自制足浴包,配上艾叶、花椒,泡脚时那股辛香直往鼻里钻,出完汗浑身轻松。
识药辨药的小窍门
前年我在山里误把白头翁当白鲜皮挖过,两者叶子相似但根不同,白鲜皮主根粗壮,外皮灰黄带细纵纹,掰开断面是乳白色的,而伪品通常根细小,断面发黄,最简单的鉴别法:真品白鲜皮搓碎后,气味浓烈持久,假的则寡淡很多。
药店买货要注意,硫磺熏过的白鲜皮颜色过分雪白,天然晾晒的应该带点土黄色,切片时若发现中间有黑心,可能是陈年旧货,建议选春季现挖的鲜货,药效最佳,不过得趁新鲜用完,否则容易生虫。
古今用药的智慧碰撞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用白鲜皮治黄疸,现代人发现它含梣酮、补骨脂素等成分,确实有保肝利胆作用,现在医学还证实它能抗真菌、抑制过敏介质释放,难怪既是皮肤病良药又是免疫调节剂。
有次看央视纪录片,日本汉方医拿它治花粉症,韩国人用来缓解过敏性皮炎,不过咱们老祖宗更早开发出妙用:鲜根加童便外敷治顽癣,烧灰存性止金疮出血,这些古法现在听起来依然充满智慧。
站在中药房闻着熟悉的药香,突然觉得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别名特别亲切,从"八股牛"到"白鲜皮",变的只是名称,不变的是草木治病救人的本性,下次遇见湿疹反复的朋友,不妨讲讲这味既能当菜吃又能入药的山野奇珍,说不定随手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