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药工绝不外传的净选秘诀!中药材处理就该这么讲究

一归堂 2025-04-30 科普健康 1603 0
A⁺AA⁻

"一抓二看三闻四尝",这是我在同仁堂当学徒时,老师傅教我的中药材验收口诀,二十年过去,现在市面上的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新手连最基本的净选都不会,更别说分辨药材好坏了,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药行业里那些不对外说的净选门道。

■ 手选功夫:老药工的"火眼金睛" 前些天帮朋友看他买的黄芪,表面看着挺干净,结果掰开发现里面夹着麦秆,这就是典型的净选不过关!老辈人常说"手选三分功",好的饮片师傅光靠手感就能摸出杂质,记得当年在安国药材市场,见过七旬老师傅闭着眼挑枸杞,黄梗烂粒全逃不过他的指尖。

手选最考验耐心,我们当年练功都是用芡实,这玩意圆滚滚的,要颗颗分拣,指甲缝里嵌满淀粉是常事,现在年轻人戴手套分拣,老师傅们直摇头——手套阻隔了手感,哪能摸出药材的干湿度?像川芎这种质地紧密的根茎,得用拇指抵住表皮打转,才能试出是否有空心。

■ 水选玄机:会"游泳"的才是好药材 别以为水洗简单,这里面学问大着呢!去年去亳州考察,见药农洗白芍有绝活:木桶里放满水,新鲜白芍倒进去,浮起来的当场撇掉,老药工说这是"三浮三沉"法,有些硫熏过的药材会发飘,天然晾晒的才会沉底。

特殊药材要用特殊法子,像朱砂拌过的茯神,得用羊皮纸包着在铜盆里轻晃,动作大了朱砂脱落就废了,最绝的是水飞法,当年看师傅制滑石粉,接天上的雨水慢慢研磨,说自来水里有氯气会影响药性。

■ 风选智慧:会"飞"的不一定是好药材 前年收了个徒弟,拿电风扇吹菟丝子,结果把饱满的籽都吹跑了,老手艺用的是竹簸箕,根据药材重量分级过筛,就像筛芝麻,头遍去土渣,二遍分大小,最后用绢罗收细粉,这套家伙什现在年轻人都不爱用了。

风选讲究"借力打力",比如筛荆芥穗,竹筐要斜着45度角,手腕抖出波浪劲,记得师傅教过"春八下,秋十下"的口诀,春天空气潮,筛八下就要停,不然细粉全粘在筐上了。

■ 火眼金睛辨真伪:这些坑千万别踩 上个月朋友药店进了一批假藏红花,染色的玉米须泡水就现形,净选时要注意:虫蛀的药材不是挖挖就行,得像雕花匠那样把蛀洞周围削成漏斗状;发霉的丹皮看着只是黑斑,其实菌丝已经深入肌理,得用银刀逐层片削。

特殊药材处理各有绝招,像僵蚕要去嘴足,老师傅能用镊子在蝉体第三节处巧劲一扭,完整去掉头足;制首乌要刮皮时留"一线天",就是根皮与肉质交接处留薄薄一层,这可是祖传手艺。

■ 现代困惑:机器真的能取代手工吗? 现在药房都用滚筒筛药机,但行家都知道机器伤药性,前年参观某制药厂,看见振动筛把延胡索的生物碱都震变了性,老师傅们坚持"三分机筛七分手捡",特别是像羚羊角这种名贵药材,必须用鹿皮擦亮,机器打磨会烧焦毛皮。

不过新技术也有可取之处,我们现在用X光机检测冬虫夏草,金属针穿体的立马现形;电子鼻能嗅出硫熏药材的异常酸味,但要说替代传统手艺,行内人还是摇头——机器再智能,也摸不出陈皮的油室饱满度。

后记: 上次去同仁堂,看见新来的学徒还在用手挑拣人参须,问起怎么不用机器,老掌柜说:"机器能分大小,分不出'挂甲'还是'抽沟'。"这话点醒了很多人——中药净选看似简单,实则藏着千年传承的智慧,那些说"水洗就行"的新手,永远做不出能"挂旗"的好饮片,记住老话:药材净选多一分心,病人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