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中药产业,千年药乡的现代突围

一归堂 2025-04-30 科普健康 1602 0
A⁺AA⁻

最近跑了一趟亳州,这地方真让我开了眼,早上五点去中药材交易中心,好家伙,两万多人挤在大棚里,三轮车、电动三轮突突突地来回窜,满鼻子都是当归党参的药香,穿蓝布衫的老药农蹲在摊位前,手机架着直播灯,一边扒拉药材一边喊:"家人们看好了,这是正宗亳菊,清热明目!"

要说亳州人跟中药的缘分,那得从东汉末年算起,华佗在谯郡(现在的亳州)开颅治病,曹操在军中专设"药官",那时候亳州人就揣着药葫芦走南闯北,现在走到涡河边上,老城巷子里还挂着"张仲景第XXX代传人"的招牌,药铺柜台上摆着捣药的铜臼,看着比我家祖传的腌菜坛子还老旧。

不过别以为亳州人只吃老本,去年我在十八里镇遇见药农老李,他带着我钻自家药材地。"瞧见没?这芍药行距得留40公分,机器收割不伤根。"老李鞋底沾着泥,掏出智能手机给我看物联网监控,"湿度低了自动喷灌,肥料配比都是云平台算好的",他家六亩地,年收入能到小二十万,儿子在电商园开着三家网店。

说到电商园可有意思了,中午在园区食堂吃饭,隔壁桌几个年轻人对着手机吼:"3、2、1,上链接!"他们卖的不是别的,正是亳州特产中药花茶,玫瑰花冠茶、茉莉香片、石斛枫斗,包装精致得跟化妆品似的,有个主播现场泡制养生茶,枸杞菊花在玻璃壶里翻腾,弹幕瞬间刷爆"求配方"。

转悠到下午,发现个新鲜事——中药奶茶,在老街尽头的"本草时光"铺子,老板把黄芪、罗汉果熬成茶底,配上手工芋圆,穿汉服的小姑娘举着自拍杆边喝边拍:"打卡药都限定款,好喝还能养生!"隔壁药房更绝,推出"酸梅汤2.0版",用乌梅、山楂、陈皮现煮,装在磨砂瓶里,成了游客必买的伴手礼。

不过最震撼的还是晚上在交易中心看到的场面,凌晨两点,满载药材的货车还在进场,电子大屏上滚动着全国药市行情,做三七生意的王总跟我唠嗑:"以前靠驴驮药材进京,现在冷链车直达港澳,我们这建立体仓储,黄芩、丹参分层码放,温湿度全监控。"他手机里装着期货APP,时不时瞅两眼中药材指数。

亳州人现在玩的是全产业链,城南的中药科技园里,科研人员正捣鼓破壁饮片技术,把灵芝孢子粉做到纳米级,生物医药产业园里,几家上市公司研发中药配方颗粒,智能化生产线24小时运转,就连药渣都不浪费,有人回收做成有机肥,循环供给种植基地。

当然也有烦恼,前阵子跟做出口贸易的赵经理吃饭,他直叹气:"日韩市场卡着农残标准,欧盟又要有机认证。"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现在亳州建了质量追溯平台,扫码就能看见药材生长全过程,有的种植户玩起"定制农业",按药企标准种金银花,订单价格比普通货高三成。

夜幕下的亳州老街另有番味道,青石板路上飘着艾草香,老字号药铺灯笼初上,78岁的刘大爷守着炭火炉,慢悠悠炒制僵蚕。"急不得哟,火大了药效就跑了。"他儿子在旁边直播间介绍祖传炮制技艺,弹幕里有人问"能不能定做药丸"。

从华佗故里的草根药市,到现代中药之都,亳州人把祖传手艺玩出了新花样,他们既守着"药不过亳州不灵"的老招牌,又敢把当归泡进奶茶、让黄芪登上直播间,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混搭,或许就是这座千年药乡的生存哲学——既要守住本味,又要跟上潮流,就像药市里那句顺口溜:"老方子治新病,新法子卖老药"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