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整理药箱翻出包陈年中药,抓一把黑褐色的片状药材时,外婆说这是"沙什么",她总把中药名说得含糊,可这"沙"字头的药材倒是勾起我的兴趣,中医里带"沙"的药材真不少,今天就聊聊这些藏在药房角落的养生宝藏。
沙参:润肺界的"温柔刀"
在中药房里最常见的沙氏成员当属沙参,不过别看都带"沙"字,北沙参和南沙参可是两种脾气,北沙参像北方的汉子,性凉味甘,最适合秋天燥得嗓子冒烟时炖银耳雪梨汤,记得去年雾霾天咳到肺疼,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北沙参,配着麦冬煮水喝,那股清甜顺着喉咙往下淌,简直比止咳糖浆还管用。
南沙参则是另一种性格,更像是江南温婉的姑娘,虽然也能养阴清肺,但多了份补中益气的温柔,有次看邻居阿姨用南沙参煨老母鸡,香气飘得整个楼道都是药膳香,不过要提醒各位,沙参虽好却不适合寒性体质,就像冰镇西瓜不是人人都能消受的。
沙棘:维C之王的黄色奇迹
第一次见沙棘是在青海湖边,导游摘了颗橙黄小果让我们尝,酸得龇牙咧嘴时才知道,这不起眼的果子竟是藏区人民的"神仙果",后来查资料吓一跳,沙棘的维C含量是猕猴桃的8倍,妥妥的果蔬界"扛把子"。
在药店买的沙棘干果泡水喝,酸酸甜甜特别开胃,有次感冒鼻塞,用沙棘果煮冰糖水,那股带着高原阳光味道的酸甜,居然比西药见效还快,不过新鲜沙棘不好保存,建议买沙棘原浆或者晒干的果实,早晚喝一勺,比嚼维生素片强多了。
沙苑子:补肾界的低调高手
这味药知道的人不多,却是老中医的私房货,沙苑子其实就是扁茎黄芪的种子,外形像缩小版的绿豆,闻着有股淡淡的豆香,有段时间总感觉腰酸腿软,中医爷爷让我用沙苑子泡酒,每天喝一小盅,刚开始觉得像喝草药版杨梅酒,半个月下来居然走路带风。
现在年轻人爱熬夜伤肾,其实每天抓把沙苑子煮粥最实在,不过要记住这货不能贪多,就像吃补品也得适量,不然容易上火流鼻血,最好搭配点枸杞菊花,既能补肾又不燥热。
沙姜:厨房里的祛湿能手
广东朋友家的秘制调料里总少不了沙姜,这长相酷似生姜的小家伙,其实是山柰的别称,上次在潮汕喝牛肉丸汤,汤里那股辛香就是沙姜的功劳,后来自己试着用沙姜粉腌鸡翅,没想到祛腥效果比料酒还好。
南方回南天时,老辈人会用沙姜煮红糖水驱寒,有次淋雨后喝了碗热腾腾的沙姜茶,从胃里暖到脚底板的感觉,比泡脚桶还管用,不过沙姜性热,阴虚火旺的朋友要绕道走,不然嘴唇起泡别来找我。
这些带"沙"的中药就像中药界的F4,各有各的绝活,不过要记住,它们都不是西药那样立竿见影的猛药,更像是温水煮青蛙式的调理,就像我家阳台上种的沙参,看着不起眼,却能悄悄治好老妈的慢性咽炎,下次去中药铺,不妨问问师傅那些"沙"字头的药材,说不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密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