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喂,这腰真是要折了!"隔壁张叔扶着腰进门那会儿,我正蹲在院子里晒中药,他经营着一家小超市,每天搬货卸货,四十出头的人愣是把腰熬成了六十岁,看着他疼得直抽凉气,我赶紧把他让进堂屋,从柜子里摸出泡了三个月的药酒坛子。
要说这腰痛啊,十个人里有八个都是自找的,现在人整天坐着刷手机,冷饮当水灌,空调对着吹,寒湿全憋在腰眼儿里,我打小跟着爷爷采药,他总念叨:"年轻人不当回事,老了全还债。"这话放在张叔身上再合适不过——前年帮他调理好胃病,结果今年又添新伤。
其实对付腰痛,老祖宗留下的法子最实在,就像我家这坛药酒,看着不起眼,里头可藏着大学问,杜仲补肝肾,就像给腰椎涂上一层保护漆;当归活血,能把淤堵的经络冲开;再加上黄芪补气,等于给身体请了个保安队长,这三味药泡在52度的高粱酒里,每天晃一晃,三个月后就是一剂活络油。
那天给张叔倒药酒时,特意让他看坛底的药材。"杜仲得选拇指粗的老树皮,薄了没用。"我边说边指给他看,"当归头要饱满,像小拳头似的才够劲。"张叔抿了口酒,辣得直缩脖子,我笑着拍他肩膀:"这才叫透筋彻骨,你那些膏药贴十天不如这一口!"
说来也怪,张叔喝了五天就跑来道谢,他说以前弯腰捡东西像上刑,现在能蹲着擦地了,我逗他:"是不是偷偷加量了?"他嘿嘿笑:"一天三盅,雷打不动!"其实这方子关键就在坚持,有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然说没效果。
不过话说回来,这药酒虽好也不是万能灵药,去年有个快递小哥来找我,腰痛得路都走不稳,我一看他舌苔厚腻,典型的湿热体质,赶紧让他先别喝酒,这种时候硬喝,怕是火上浇油,后来给他换了清热利湿的草药包热敷,半个月才好利索,所以说啊,治病得先辨体质,就像锁头配钥匙,错不得分毫。
最近总有人让我把方子写出来,其实我还真不敢随便给,上个月邻居王婶非要泡酒,结果她女儿怀孕不知道,喝了两口慌慌张张跑医院,虽说没事,但这教训得记住——孕妇千万不能碰药酒,酒精过敏的也要绕道走,还有那些吃着降压药的,最好先问过大夫,别自己瞎折腾。
说到这儿想起个事儿,去年泡药酒时加了点鹿茸,结果喝得我整宿睡不着,爷爷说过"过犹不及",补得太猛反而上火,现在这方子改过好几版,药材比例都是拿捏过的,要是觉得自己火气旺,不妨往里加几颗枸杞,这东西既能补肾又不燥热,就跟汤里放香菜似的,起个调和作用。
除了喝,这药酒还能外敷,我妈腰疼时就让我给她揉,蘸着药酒搓热手掌,顺着膀胱经一路推下来,刚开始她嫌酒精辣得疼,我说这就像给生锈的门轴上油,忍一时痛快十天,果然揉了三回,她就能自己去遛弯了,不过得提醒大伙,皮肤娇嫩的千万别学,免得蹭得通红。
现在年轻人流行喝奶茶,要我说真该把这药酒当宝贝,前儿个楼下开健身房的小刘来讨方子,说是会员里好多白领腰痛,我跟他说:"你们让人家天天练深蹲,肌肉越紧张越容易劳损。"他摸着后脖颈直乐:"还是您老眼光毒,我们光顾着卖课了。"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爷爷的话:"治腰如治河,疏通比堵截要紧。"现在人动不动就贴膏药、做理疗,其实不如少熬夜、多走动,这药酒啊,就是个引子,关键还得配合站桩、八段锦这些慢功夫,就像我家院角那棵歪脖子枣树,用竹竿撑着终究不是办法,还得靠自己长直了才算数。
最后唠叨一句,这方子虽然传了三代人,但各人体质不同,想试试的朋友,最好先找中医师把把关,毕竟腰是顶梁柱,治好了能扛半辈子行李,治坏了可得躺半年炕头,记住喽,药酒暖身不暖心,真正护腰还得脚底生根,肚子里有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