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是什么?为啥突然火了?
要说2017年3月中药材市场的“明星”,猪苓绝对算一个,这味不起眼的中药,平时默默无闻,突然价格像坐火箭一样飙升,连老药商都直呼“看不懂”,猪苓是啥?它是一种真菌的菌核,长得像生姜,主要产自陕西、云南、河南等地,能利水渗湿、治水肿,算是中药里的“配角”,但就是这个配角,在2017年3月硬生生演了一出“逆袭剧”。
价格涨得有多疯?数据说话!
2017年开春,猪苓的价格还稳在每公斤50元左右,到了3月,部分地区直接冲破80元大关,涨幅超60%,更夸张的是,有些药市甚至出现“有价无市”——拿着钱都抢不到货,老药农老李跟我吐槽:“种了十几年猪苓,没见过这阵仗,以前论斤卖,现在论个称!”连带着猪苓种子价格也翻了几倍,不少人连夜扩种,生怕错过“致富快车”。
谁在背后“点火”?四大推手浮出水面
天灾+人祸:产地遭殃
2016年冬天,陕西、云南等主产区遭遇罕见极端天气,先是干旱得厉害,菌核生长受阻;接着又碰上暴雨,地里积水导致大量猪苓腐烂,老张在陕西凤县种了20亩猪苓,那年直接亏了大半,“辛辛苦苦一年,全喂了老天爷”,减产的消息一传开,市场立刻绷紧了神经。
**游资进场:资本盯上“冷门货”
那时候正值中药材炒作高峰期,人参、三七都被炒过一轮,游资转头盯上猪苓,有些大户悄悄囤货,低价时吃进几百万斤,等市场反应过来,库存早被控得死死的,就像炒股一样,资本一搅局,价格自然失控。
需求激增:药企“囤货防涨”
2017年前后,国家对中医药扶持力度加大,不少药企扩大生产,尤其是治水肿、利尿的中成药订单暴增,猪苓作为原料,需求量跟着水涨船高,药厂采购员小王透露:“老板怕后面涨价,直接签了全年采购合同,有多少收多少。”
政策添火:环保限产雪上加霜
环保风暴刮到中药材种植领域,小作坊式加工被严查,猪苓种植需要特定土壤和环境,环保成本一涨,很多散户直接弃种,供应端再受一击,价格更是居高不下。
药农一夜暴富?别被表象骗了!
别看猪苓价格疯涨,药农们却未必真赚到钱,老李算了一笔账:“种子涨到每斤300块,地租、人工也在涨,种一亩成本就得小一万,就算产量好,利润也就比往年多两成。”更惨的是,有些人被忽悠扩种,结果遇上市场饱和,血本无归,资本赚得盆满钵满,药农反而成了“接盘侠”。
后遗症:暴涨之后,一地鸡毛
到了2017年下半年,猪苓价格开始回落,但乱象已经埋下,药企库存积压,消化不掉;药农盲目扩种导致供过于求,陕西汉中甚至出现“烂市”现象,猪苓堆在仓库里没人收,价格跌回40元以下,这场狂欢,最终成了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
给后来者的提醒:别追风口,踏实种地
回顾2017年的猪苓狂潮,背后是天灾、资本、政策多重因素的叠加,跟风种植风险太大;对投资者而言,中药材市场水很深,没有内幕消息和渠道,很容易被套,如今再看猪苓,价格早已回归平稳,但那段疯狂岁月,仍值得所有从业者警惕。
后记
写完这篇文章,我特意联系了几位当年经历过猪苓风波的药商,有人感慨:“市场就像赌博,赢了是运气,输了是宿命。”中药材这个行业,看似传统,实则暗流涌动,如果你也想入局,记住一句老话:闷声发财,别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