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南部的万荣县,最近有件新鲜事让乡亲们津津乐道——县城东头新开了几家中药材收购点,排队卖药材的农户比赶集还热闹,老李家的黄芩卖了好价钱,村口王婶的连翘终于不愁销路,这些藏在山沟里的"草草根根",如今成了大伙儿眼里的"金疙瘩"。
藏在深山的"聚宝盆"
万荣县地处黄河东岸,昼夜温差大,砂质土壤透水性好,自古就是优质药材的主产区,过去村民采了药材得扛到几十里外的县城卖,现在光县城周边就新增了5个规范化收购点,每个点都挂着醒目的"万荣县中药材产业服务中心"牌子。
"以前挖回来的柴胡晒干后堆在墙角,现在直接装车拉到收购点。"裴庄镇药农老张指着院里刚整理好的药材说,这些收购点不光收常见的黄芩、连翘,还专门开辟了"特色药材专区",像万荣特产的茵陈、酸枣仁都能卖出比普通药材高两成的价钱。
药农的"定心丸"
在汉薛镇的收购现场,电子秤旁竖着块大黑板,清清楚楚写着当日收购价:黄芩每公斤28元,远志35元,连翘青翘和老翘分开计价,穿白大褂的质检员拿着显微镜,挨个检查药材有没有霉变。"咱这不收硫磺熏过的,农药残留超标的也不要。"负责人老赵的话让药农们吃了定心丸。
最让大伙儿高兴的是"保底收购"政策,去年秋天连阴雨,老刘家20亩黄芩差点烂在地里,收购点按每公斤15元兜底收走,现在各村都建了药材烘干房,政府补贴30%的设备钱,药农再也不怕阴雨天。
产业链上的"新玩法"
别以为收购点只是收收药材那么简单,在荣河镇的现代化仓库里,分拣好的药材被贴上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种植户信息、检测报告,穿着统一工服的工人正把黄芩切片,隔壁车间飘着中药炮制的香气。"我们和广誉远、同仁堂都签了订单。"经理小马指着正在装车的货箱说,"这批黄芩明天就发往安徽的制药厂。"
更绝的是"私人订制"服务,县城西关村的老中医诊所,常年订购特定规格的党参;省城来的养生馆定期收购五年生野山参,收购点专门开辟了"定制专区",按客户要求分级包装,连捆药材的红绳都印着客户logo。
田间地头的"技术课"
每天下午三点,各个收购点准时开课,农技员小王举着沾泥的柴胡苗讲解:"瞧这根系,种的时候要露出芽眼,行距保持在30厘米......"教室里坐满了记笔记的药农,墙上贴着"GAP种植规范"宣传画。
最让年轻人心动的是"订单种植"模式,收购点和药农签保价合同,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南张乡的小陈去年试种了10亩板蓝根,"公司给种苗,教技术,秋收时地头直接称重付款,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眼下在万荣,中药材产业已串起整条产业链,全县发展起23个千亩种植基地,培育出"万河牌"连翘、"孤峰山"黄芩等地理标志产品,收购点不光收鲜货,还搞起了深加工,用柴胡熬制感冒茶,拿黄芩开发护肤品,电商直播间里"万荣四宝"礼盒卖得火热。
最让人惊喜的是"文旅+中药"的新花样,春日万亩黄花盛开时,城里人坐着观光车来采艾草;秋收季能体验古法炮制膏药,收购点顺势推出"认养药田"项目,花300块钱就能在手机APP上看自己认养的当归生长全过程。
夕阳西下,运药材的三轮车还在进进出出,65岁的老药农摸着新盖的砖房感慨:"祖祖辈辈种药材,没想到现在能靠它过上好日子。"在万荣,这些散落乡间的收购点,正像播撒在黄土地上的种子,孕育着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