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茎能不能当中药?"要说这问题可真够有意思的,毕竟咱们平时说起中药,脑子里冒出来的都是人参、枸杞、金银花这些明星选手,谁还真留意过天天见面的树疙瘩呢?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些沉默的"中药候选员"们。
其实啊,树茎能不能入药这事儿真不能一刀切,就像菜市场挑白菜,总得看品种不是?有的树茎确实是中医眼里的宝贝,有的可能就是纯木头茬子,关键得看老祖宗的药典本本上有没有盖过章。
先说几个大家熟悉的"树茎中药",桂枝知道吧?就是肉桂树的嫩枝条,《伤寒论》里开方子常用它发汗解表,还有桑树的枝条桑枝,风湿骨痛的时候用来泡酒擦关节,老一辈人可都懂这个土方子,最有意思的是钩藤,这货专门长在灌木丛里,勾勾缠缠的枝条能平肝熄风,小孩高烧惊厥时候就靠它镇场子。
不过您可别看见树杈子就往药罐里丢,这里头门道深着呢!比如说杜仲,虽然也是树皮,但它得趁新鲜时候切片晒干,老了脆了就没药效了,再比如檀香,人家用的是树干的心材,外层木头压根不入药,更绝的是沉香,非得让树受点伤结出"眼泪"才金贵,普通树干跟柴火棍没啥两样。
说到这儿您可能要问了:咋判断树茎能不能入药?记住三个窍门:一看典籍记载,二瞧外形特征,三闻气味口感,就拿秦皮来说,别看就是块树皮,折断时能拉出丝来的才是正品,泡水喝苦得直皱眉,但这苦味恰恰是治痢疾的功臣。
市面上倒是有不少拿树茎忽悠人的把戏,前些年某地炒作"梧桐木降压",结果专家一检测,所谓降压成分还不如吃芹菜管用,还有人拿杨树芽当"安宫丸"原料,实际上那是取嫩枝的生发之性,老树干根本没这功效,所以说中药讲究个"道地",不是随便砍棵树就能当药引子。
要是您家里正好有棵老树,千万别自个儿掰树枝试药,去年隔壁王大爷听说柳树皮能退烧,结果煮了一大锅给孙子灌下去,幸亏送医及时才没出大事,柳树皮确实含水杨苷,但剂量把控得精确着呢,古代都用它提炼阿司匹林前身,可不是直接啃树皮那么简单。
现在明白为啥中药房不见随意收树茎了吧?这些看着粗苯的木头疙瘩,要么是经过九蒸九晒的炮制,要么得配上特定溶剂提取有效成分,就像做红烧肉,同样五花肉,有人做得入口即化,有人炒得咬不动,差得就是处理手艺。
最后提醒一句,野外遇见不认识的树,宁可当它是普通木材,前几年就有驴友误食有毒树皮,把旅游照变成了急诊室打卡照,真想用树茎养生,还是老老实实去正规药店,毕竟张仲景李时珍那会儿,也都是尝遍百草才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