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救命中药竟靠进口!国产何时能争口气?

一归堂 2025-04-29 科普健康 1602 0
A⁺AA⁻

"妈,这盒麝香保心丸怎么比黄金还贵?"看着药店柜台上标价588元的小药盒,我脱口而出,店员苦笑着摇头:"这是正宗天然麝香做的,现在野生林麝比大熊猫都金贵,全国就那几家养殖场供着......"这段发生在上个月陪母亲买药的对话,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某些中药背后藏着令人揪心的真相——我们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救命药,居然要仰仗进口?

藏在药匣子里的"卡脖子"清单 翻开《中国珍稀濒危药用动植物名录》,一串触目惊心的名字跃然纸上:天然麝香、野山参、冬虫夏草、铁皮石斛......这些在古装剧里仙风道骨的中医手中随手拈来的药材,如今半数以上需要进口,更让人尴尬的是,像乳香、没药这些中东特产,国内90%以上都来自索马里;治疗跌打损伤的龙血竭,原料几乎全从柬埔寨砍伐;就连最常见的西洋参,80%产量攥在加拿大和美国手里。

去年冬天陪爷爷化疗时,中医开的药方里有味"蛇舌草",跑遍全市药房都被告知"只有泰国货",直到在医院隔壁的私人诊所花三倍价钱才买到,这种抗癌草药在我国云南其实也有分布,但野生资源早被采绝,人工种植又迟迟跟不上,只能眼睁睁看着东南亚商人坐地起价。

地里长不出来的"中国制造" 在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蹲了三天,发现个怪现象:标着"青海产"的虫草摊位前门可罗雀,而贴"尼泊尔原装"标签的却被抢购,药商老李捅破窗户纸:"同样是蛹虫草,咱们种出来的有效成分总差半口气,病人可不傻。"这话戳中痛点——不是咱不想种,是技术不过关。

以石斛为例,浙江某药企花十年时间攻关,仿野生环境建起立体种植架,结果发现人工光照下有效成分积累始终不如阳光直射,更扎心的是成本账:每亩种植成本要8万元,而缅甸石斛到岸价折合每亩才3万,药农老张算完账直叹气:"机器采收的外国货卖相好,咱们手工摘的反而拼不过价格。"

断供危机下的生死时速 2020年疫情暴发时,连花清瘟胶囊突然成了战略物资,生产厂家连夜发函求购"广藿香",这种在岭南随处可见的药材,平时70%靠印度进口,海关数据显示,当年前五个月广藿香进口量骤降65%,吓得药厂紧急启动替代方案,类似场景不断上演:治疗流感的八角茴香被越南掐脖子,止血用的三七遭遇缅甸封关......

最惊险的是2018年中美贸易战期间,美国突然限制人参出口,吉林抚松的参农们望着满山大棚欲哭无泪——他们种的园参药效成分确实比不上威斯康星州的野生参,那段时间,安宫牛黄丸生产企业四处求援,甚至考虑用西洋参临时顶替,搞得老中医们直跺脚:"这不是拿糖水当参汤吗?"

突围路上的星星之火 转机正在悄然发生,在四川养麝研究所,00后技术员小陈每天给麝鹿投喂特制饲料,这些小家伙贡献的麝香酮含量已接近野生标准,更牛的是云南白药集团,他们在文山搞的三七基因组计划,硬是把有效成分提升到道地药材水平,就像手机芯片突破一样,中药人也在打响自己的"技术战"。

最近去同仁堂抓药,发现包装盒多了"溯源二维码",扫出来竟是加纳乳香树的生长直播——这家百年老字号悄悄布局海外种植基地,既保住原料供应,又带着当地农民脱贫,这种"授人以渔"的智慧,或许才是破局关键。

守得住经典才能开新篇 站在杭州胡庆余堂的中药博物馆里,看着光绪年间的铜质碾槽,突然明白老祖宗留下的不仅是药方,更是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当我们抱怨进口药贵时,更该反思:如果连祖先赖以治病救人的草木精华都守不住,谈何中医药传承?那些散落在《本草纲目》里的明珠,不该变成博物馆里的标本。

值得期待的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新文件明确:到2025年,10种紧缺中药材实现基本自给,就像华为突破芯片封锁那样,中药人的逆袭之路虽然艰难,但只要守住道地精髓,加上现代科技翅膀,终能让这些承载着五千年智慧的草木,重新在中国大地上生生不息,下次再看到药盒上的"进口"标识时,希望我们能骄傲地说:"这些好药,咱们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