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药为啥集体疯涨?老药农酒后吐真言,原来猫腻在这里!

一归堂 2025-04-29 科普健康 1603 0
A⁺AA⁻

"老板,当归多少钱一斤?" "上周还卖80,今早刚调价,120不还价!" 2017年开春,在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老张蹲在摊位前直嘬牙花子,他做中药批发二十年,头回见三七、黄芪、党参这些家常药材像坐火箭似的往上蹿,手机突然震动,儿子发来短信:"爸,医院开方比上个月贵了两成,咱家那几亩川芎该出手了吗?"

天灾人祸撞一块,药田里长出"金疙瘩" 那年清明前后,甘肃定西的当归种植户王大姐天天盯着天气预报,倒春寒说来就来,夜里零下五度,花骨朵冻得发黑,她蹲在地头掰着手指算账:每亩补种要多花300块种子钱,化肥又涨了两成,更糟心的是,隔壁县传来消息,有贩子开着卡车直接进村收青苗,价格比往年高四成。

"这哪是种药,分明是抢钱!"王大姐没好气地把锄头往地里一杵,她不知道的是,千里之外的云南文山,三七种植户正为连续三年干旱愁白了头,旱情最凶那阵,每天凌晨三点就有村民挑着水桶去浇苗,塑料水管在月光下泛着银光,像给大地输液。

中间商玩起"击鼓传花",药价在车里疯跑 老张的儿子小张那年刚入行,跟着父亲跑市场,有天半夜被父亲摇醒:"看见那辆豫A牌照的冷链车没?白天装车时还是八万一件的黄芪,这会儿交易系统显示十二万了。"父子俩趴在车窗上看,几个穿西装的汉子在停车场抽烟,手机屏幕亮着红彤彤的K线图。

这种"车轮上的涨价"在2017年格外疯狂,山东的炒客组团包车,带着POS机直接去产地收药,有次在陕西汉中,几个药商围着个戴草帽的老农,手机计算器按得噼里啪啦,原本六块的元胡,五分钟就喊到九块五,老农攥着刚刷完的银行卡,手抖得差点掉进泥地里。

医院药房排长队,老百姓煲汤犯嘀咕 北京东直门中医院的大厅里,李阿姨攥着新改的药方直跺脚,原本调理气血的十味药,划掉三样换成便宜的替代品,药费却从158蹦到198。"这何首乌咋比猪肉还金贵?"她嘟囔着把医保卡揣回兜里,转头去菜市场买排骨炖藕。

广州荔湾区的老字号凉茶铺那年贴出告示:"受药材涨价影响,二十四味凉茶每碗上调2元",街坊陈伯端着不锈钢饭盒来打包,边掏钱边念叨:"加料不加价该多好,现在喝碗凉茶够买斤菜心。"店主苦笑着指指仓库:"您瞅瞅,金银花库存只够卖三天。"

药农笑泪掺半,药商裤腰带勒紧 王大姐家的川芎最终在霜降前出手,每公斤比去年多赚两百块,数钱时她却抹眼泪——邻村老赵家赌行情囤货,结果遇上新产季价格腰斩,三百斤仓术砸手里,最后贱卖给药厂当饲料。

老张那年中秋请儿子喝酒,酒杯碰出一声脆响:"知道啥叫'神仙仗'不?就是药商们互相打探消息。"他指着手机上的中药材指数曲线,"看见这个尖峰没?那是浙江资本团联手做多,结果政策风向突变,套牢的老板跳楼的都有。"

十年轮回藏玄机,药香里的经济密码 如今回头看2017年的药市癫狂,像看一场荒诞剧,环保风暴刮倒小作坊,直播带货催生养生潮,连保险公司都推出"中药材价格险",但老行家都知道,药价涨跌从来不只是数字游戏。

亳州城东有个百年老号"济世堂",掌柜的在柜台后挂幅楷书:"医者父母心,药商天地良心",2017年那波疯涨时,他家宁可断货也不跟风抬价,后来药材跌价,倒是这家最先恢复元气,或许正如店门口那副对联写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绝不敢减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