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邻居王叔打篮球崴了脚,整个脚踝肿得跟馒头似的,他媳妇翻箱倒柜找出个铁盒子,倒出些褐色粉末兑水搅匀,涂在肿胀处,没想到两天后王叔就能瘸着腿下楼买菜了,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奶奶总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原来老辈人留下的消肿化瘀偏方真管用!今天就给大家扒一扒那些藏在厨房角落的"消肿高手"。
三七:跌打损伤的"急救先锋"
说起消肿化瘀,中药房老板第一个推荐的准是三七,这种五加科植物晒干的块根,切开断面能看见青绿色脉络,活像翡翠上的纹路,去年我爬山摔破膝盖,我妈直接拿三七粉撒在伤口上,凉丝丝的特别舒服,更神奇的是,原本淤青发紫的皮肤三天就褪成淡黄色了。
用法也简单:急性扭伤时取3-5克三七粉用温水调成糊状,直接敷在肿痛部位,纱布固定就行,要是懒得捣鼓,整颗三七泡酒更有讲究——50度白酒泡两周,每天晃一晃,一个月后开坛,擦在腰背酸痛处,那股热辣劲比风油精还带劲。
红花:泡脚桶里的"活血化瘀剂"
藏红花太金贵,普通红花才是居家必备,记得外婆总爱抓把红花缝在枕头里,说是能治落枕,其实这玩意儿最绝的是对付久坐族的"蚯蚓腿"——下班抓一把红花煮水,40度左右泡脚,看着水面飘着细碎的红花瓣,没过脚踝的热水慢慢把淤血带走,泡完脚底板发热,第二天小腿轻松得像灌了铅。
要是碰上撞伤淤青,直接把红花捣碎拌蜂蜜敷患处,去年表弟骑电动车挂彩,额头肿起老大包,用这个方法敷了两晚,淤血消得干干净净,连医院都没去成,不过孕妇千万别碰,这玩意活血太猛,容易惊动胎气。
艾叶:冰箱里的"万能热敷包"
别家的艾草可能只在端午露脸,我家冰箱常年冻着艾绒,新鲜艾叶焯水后攥干水分,装保鲜袋冻成砖块,随用随取,上个月搬重物闪了腰,老婆掏出冰冻艾叶包微波炉叮1分钟,隔着毛巾敷在痛点,那股带着草药香的热气钻透骨头缝,比膏药贴得还牢靠。
老一辈还有个土方子:陈年艾灰兑香油调匀,抹在蚊子包上止痒消炎,上次被毒蚊子咬得眼睛都肿成一条缝,抹了这个凉飕飕的糊状物,半小时就不痒了,关键是不会像皮炎平留色素沉着。
蒲公英:田间地头的"天然抗生素"
春天去郊外挖野菜时,顺手摘几棵蒲公英带回家,晒干了就是现成的消肿药,前阵子闺蜜穿高跟鞋磨出水泡,我把蒲公英根碾碎调酸奶给她敷上,结果第二天水泡消了大半,周围也没红肿,这野草性寒,对热毒引起的肿痛特别有效。
鲜蒲公英叶子捣烂外敷更是一绝,小区保安被蜜蜂蛰了眼皮,肿得只剩条缝,我用石头砸烂蒲公英叶子给他敷上,不到半小时就退肿了,不过体质虚寒的人要少吃,这玩意儿寒性大,拉肚子可别找我。
川芎:炖汤时的"隐形止痛药"
广东人煲汤爱放当归,我们江南这边却偏爱川芎,上周打球撞到肋骨,我妈偷偷往鲫鱼汤里加了两片川芎,喝的时候尝不出药味,倒是喝完汤半小时,深呼吸都不疼了,这白色根茎号称"血中之气药",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
有个老中医教我个妙招:川芎打粉装胶囊,每次磕碰后吃两三粒,比吞药片方便,不过怀孕的千万离远点,这药活血力度堪比藏红花,当年慈禧太后安胎时可是严禁宫里用川芎的。
日常应急小窍门
- 煮鸡蛋滚疗法:鸡蛋煮熟剥壳,趁热在肿痛处来回滚动,蛋白吸收热量后会变硬,刚好起到按摩消肿作用
- 土豆片冷敷法:切薄土豆片盖在淤青处,淀粉能吸热,生物碱还有消炎作用
- 冷热交替敷:受伤24小时内冰敷防扩散,48小时后热敷促吸收,中间间隔两小时
这些草木灵药虽好,但若是出现持续高烧、伤口化脓或者疼痛剧烈的情况,还是要及时就医,就像王叔后来发现脚趾发紫,赶紧去医院拍片,原来是骨折了,所以说中药消肿只是应急,正规治疗才是根本,你家抽屉里是不是也藏着这些宝贝?下次遇到肿痛别急着跑医院,翻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