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这宁前胡怎么卖?""太子参带苗的吗?"清晨六点,宣城某中药材交易市场的摊位前已经挤满了操着各地口音的药商,老张蹲在摊位旁,手指捻着药材仔细端详,他是亳州来的"老药客",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来宣城"淘金",谁能想到,这个曾经藏在皖南山坳里的中药材集散地,如今已悄然成为长三角药商眼中的"宝藏市场"。
千年药乡的"逆袭密码"
宣城人种药材的历史能追溯到宋朝,泾县的茂林镇至今还流传着"药农进山采药,肩挑背扛走三天"的老故事,但真正让宣城中药材交易"出圈"的,是近几年突然爆发的市场需求,2023年春季交易数据显示,仅宣州区某大型药材市场单日交易量就突破300吨,其中皖产道地药材占比超六成。
"咱们这的宁前胡可是抢手货!"在旌德县白地镇,药农李大姐正带着客商查看自家种植基地,她身后成片的紫色胡花随风摇曳,空气中弥漫着特有的药香,这种宣城特有品种因药效显著,价格比普通品种高出三成,每年都被浙江、广东的药企提前预订。
政策东风下的"三级跳"
要说宣城中药材交易的崛起,绕不开政府连年的"组合拳",2022年市政府投入2.3亿元建成现代化中药材物流园,配备恒温仓储和质量检测中心;今年又推出"药七条"扶持政策,对种植大户给予每亩800元补贴,最让药商们拍手叫好的,是开通的"药材绿色通道"——载重大货车凌晨三点也能进出城区。
在广德市四合乡,返乡创业的王强正在直播间展示刚挖出的黄精:"家人们看这断面,黏性足得很!"他所在的合作社去年通过电商卖出800多吨药材,其中一半销往韩国,如今像他这样的"新农人"在宣城已有2000多人,带动全市中药材网络零售额三年增长470%。
产业链上的"黄金搭档"
每天下午三点,位于泾县的GMP认证饮片厂就开始热闹起来,穿着防护服的工人将分拣好的丹皮、覆盆子送入自动化生产线,这些经过炮制的药材次日就会出现在上海某知名中成药企业的原料库。"现在客户不仅要药材,更要标准化产品。"厂长陈总指着墙上的电子大屏说,屏幕上跳动着实时库存和质检数据。
更让人惊喜的是,宣城人把"药食同源"玩出了新花样,在绩溪县,用茯苓制作的养生糕点成了景区伴手礼;宁国市开发出黄精啤酒,去年销售额突破千万,这些深加工产品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更让中药材交易从单纯卖原料向品牌化转型。
暗流涌动的"成长烦恼"
不过在这波热潮中,也有隐忧浮现,在郎溪县某交易市场,来自河北的赵经理皱着眉头:"最近掺假现象有点抬头,上周收到批掺了红薯干的黄芪。"行业人士透露,随着价格攀升,个别商户开始动起"歪脑筋",用硫磺熏蒸、重金属超标等问题时有发生。
人才短缺也成了发展瓶颈,宣城市中医药协会数据显示,全市中药材种植技术员缺口达400人,特别是精通GAP种植规范的专业人才。"有时候高薪都难招到人。"某龙头企业人事经理无奈地说。
破局之路在何方?
面对挑战,宣城人已经开始行动,今年6月,中国药科大学与宣城职院合作开设"中药材种植与鉴定"专业,首批120名学生还没毕业就被企业预订,更重磅的是,投资5亿元的皖南中药材基因库项目即将启动,未来将实现种质资源数字化保存。
在交易模式上,区块链溯源系统正在试点,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从种植基地到物流仓储的全流程信息即刻显现。"这下再也不用担心买到'洗澡蟹'了!"上海某药房采购经理在考察后当场签下长期协议。
夜幕降临,交易市场的灯火依旧通明,装卸工老周卸下最后一箱浙贝母,掏出手机给家里视频:"今天又多赚了三百块!"屏幕那头,妻子正给孩子试穿新买的校服,在这座被药香浸润的城市里,一株株草木正编织着乡村振兴的新图景,而属于宣城中药材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