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项目赶得凶,连续一周凌晨两点才收工,照镜子时吓一跳,脸色蜡黄像块老陈皮,头发油得能炒菜,嗓子眼像塞了团棉花,正当我对着电脑屏幕里那个憔悴的自己发愁时,隔壁办公室的王大夫端着个玻璃杯晃过来:"小姑娘,试试我这个刮油水?"
琥珀色的茶汤还冒着热气,光是闻着就有股子甘甜的草本香,王大夫说这叫"三花解郁茶",杭白菊配玫瑰花再加点金银花,冰糖都不用放,我抿了口,舌尖先触到菊花的清冽,接着玫瑰的馥郁在口腔漫开,最后金银花的凉意顺着喉咙滑下去,像给五脏六腑做了个SPA。
"你们年轻人总说咖啡续命,其实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才是真懂养生。"王大夫摸着他那个包浆厚实的紫砂杯,"就像这枸杞,《本草纲目》里都说'久服坚筋骨',哪像现在有些人拿它泡水拍照发朋友圈。"
看着杯底舒展的花瓣,突然想起我妈总念叨的"女人要多喝四物汤",大学时嫌中药铺的味道冲,现在倒是想念当归那股带着泥土味的甘香,前阵子姨妈期肚子疼得打滚,抓了副经典方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各抓一把,砂锅小火慢炖,喝第一口差点被苦得皱眉,但半盏下肚,浑身暖得像晒过太阳的棉被。
说到食补,不得不提我家奶奶的秘方,去年冬天咳嗽缠了半个月,她从冰箱翻出块冻成石头的黄精,和排骨一起炖汤,黑褐色的汤块看着吓人,入口却有股淡淡的焦糖香,奶奶说这是"九蒸九晒"的老黄精,《神仙芝草经》里都夸它是"仙人余粮",连喝三天,夜里不再咳得睡不着,早上起来喉咙也不发痒了。
最近迷上研究药膳粥,周末去菜场买新鲜百合,老板看我挑拣的样子直乐:"姑娘知道怎么挑百合吗?要选瓣儿厚、颜色白的,带点淡黄才正宗。"配上粳米、红枣、莲子,砂锅里咕嘟咕嘟煮半小时,满屋子都是粮食的甜香,盛一碗晾凉,银耳的胶质裹着百合的脆嫩,比奶茶店的甜品健康多了。
有次跟闺蜜吐槽上火嘴起泡,她掏出个小铁盒,里面是黑褐色的小丸子。"这是老家带来的青蒿素丸,纯艾草汁做的。"嚼起来微苦带涩,但第二天嘴角的水泡真的消下去了,想起《肘后备急方》里说"青蒿绞取汁,可治寒热诸疟",古人的智慧真是让人惊叹。
不过中药虽好,也不能乱来,上次看网上说决明子明目,抓了一把直接泡茶,结果晚上开始肚子咕噜咕噜叫,跑了好几趟厕所,跑去问王大夫,他笑着说:"你这当饭吃呢?决明子性寒,得搭配点山楂、陈皮中和。"后来他教我把炒过的决明子和普洱一起煮,既刮油又不伤胃。
现在办公桌抽屉里常备着几样"救命丹":熬夜后泡杯枸杞菊花茶清肝火,吃撑了嚼两粒山楂丸消食,下雨天关节疼就贴片姜贴,这些瓶瓶罐罐里装的不是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养生密码。
昨天收拾书房,翻出本泛黄的《饮膳正要》,书页间夹着奶奶写的便签:"春养肝,夏养心,秋润肺,冬补肾。"窗外的梧桐叶正转黄,我泡了壶桂花雪梨汤,看着袅袅热气发呆,或许我们缺的不是灵丹妙药,而是静下心来倾听身体需求的勇气,毕竟最好的医生,永远住在自己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