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晋城陵川县,藏在深山里的中药材宝藏

一归堂 2025-04-29 科普健康 1603 0
A⁺AA⁻

"清明时节采连翘,霜降前后挖党参",在晋城市陵川县的深山里,这句顺口溜已经流传了上百年,作为山西中药材主产区,这里海拔千米的黄土丘陵上,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草药故事。

陵川药材的"出身名门" 走在古郊乡的山路上,空气里飘着淡淡的药香,65岁的药农老张蹲在自家院坝里,手指捻着晒干的黄芩片子:"咱这山场种药材,可是祖师爷赏的饭碗",陵川县平均海拔1200米,年均气温8.9℃,昼夜温差大得能听见庄稼拔节的声音,最绝的是这里的褐土,抓一把能攥出油,雨后三天就干爽,正适合中药材扎根。

县志记载,陵川从明朝就开始给太医院供药材,老辈人常说,当年京城大药铺的掌柜,就认准陵川的麻黄、黄芩,现在走进棋子山镇的中药材市场,还能看见挂着"陵五味"招牌的老药铺——这是当地五种道地药材的总称。

深山里的"百药园" 清明前的连翘花谢了,正是采摘的好时候,在六泉乡的万亩连翘基地,漫山遍野的灌木丛挂着金灿灿的果实。"别小看这些刺疙瘩,可是治感冒的良药",技术员小王随手折段枝条,断面流出的粘液在阳光下泛着琥珀光,这里年产连翘50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七分之一。

往西沟村走,坡地上的党参正在抽穗,药农老李扒开土垄,露出半截白生生的根须:"咱这党参要长满三年,清明前挖出来的才叫'春参',炖汤时筷子都粘不住",村里合作社的账本显示,今年党参亩产达到400公斤,收购价比去年涨了两成。

老把式的"土法子"与新科技 在附城镇的黄芪种植基地,无人机正在喷洒营养液,6岁的刘师傅却坚持用驴车运农家肥:"机器再厉害,也比不过祖辈传下的堆肥手艺",他指着地里的秸秆覆盖层说:"夏天保墒,冬天防冻,这都是老辈人拿命换来的经验"。

县农业局的技术员带来土壤检测仪,数据却让人意外——这里的重金属含量比国家标准低八成。"你看这蚯蚓翻的土",技术员抓起把泥土,"有机质含量28%,比东北黑土地还肥",现在全县建成12个标准化种植基地,连翘、党参、黄芩、猪苓、柴胡五大品种都拿到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山货出山的新路子 以前药农们肩挑背扛到河南辉县卖药材,现在物流车直接开到田埂边,在崇文镇的电商产业园,90后主播小芳正在直播:"家人们看这个五年生的当归,切片后直接能看到菊花纹......"她背后的货架上,贴着溯源二维码的药材礼盒堆得老高。

更让人惊喜的是陵川开发的药膳产业链,在一家民宿餐厅,厨师端出当归炖土鸡,汤锅里浮着薄如蝉翼的党参片。"这些都是当天现挖的",老板指着后山说,县里还办起了中药材文化节,游客可以跟着老药农学认草药,自己动手做艾草香囊。

守着金山谋转型 虽然坐拥宝山,陵川人却在谋划新棋局,在新建的中药科技园里,超临界萃取设备正在提取连翘苷。"以前卖原药材,现在要卖提取物",园区负责人指着试管里的黄色粉末,"这可是治乙肝的原料药",目前全县已引进3家制药企业,开发出中成药、保健品等20多个新产品。

最让药农高兴的是"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老张家的五亩黄芩地,春天种苗有人送,秋收时企业按每公斤35元保底收购。"比种玉米强多了",他算着账,"一亩地能挣八千块",现在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带动2万多农户增收。

站在王莽岭观景台远望,层层叠叠的梯田里,党参花像紫色的云海翻涌,这片被太行山环抱的土地,正用千年传承的草药智慧,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下次来陵川,记得带个玻璃罐回去——装瓶地道的野生山茱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